樊綱談2018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增長依靠四大“新動能”

2018年1月31日下午,經濟學家樊綱在深圳“馬洪基金會問勢2018理事報告會”,闡述了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回顧與趨勢判斷。

責任編輯:顧策

樊綱(新華社 蒙鐘德/圖)

2018年1月31日下午,經濟學家樊綱在深圳“馬洪基金會問勢2018理事報告會”,闡述了他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回顧與趨勢判斷。

經濟下行已經“探底”

在2017年年初的專題報告會上,他曾提到判斷中國經濟此輪下滑是否真正“見底”,要看2017年的經濟指標。

剛剛發布的經濟數據顯示,2017年的全國GDP增長6.9%,高于2016年GDP增長率。樊綱認為,可以說中國經濟下滑趨勢在2016年已經“探底”,但他并不認同市場上關于“新周期”的說法,表示未來兩三年中國經濟還會在“底部”徘徊一段時間,因為過去十年兩輪經濟過熱帶來的“后遺癥”,還有很多有待處理的問題。

對于中國經濟在過去十年中經歷的兩輪經濟過熱及其后遺癥,他已在2017年初的專題報告中做過分析(參見南方周末2017年1月11日報道《樊綱:“中國故事”還遠遠沒有結束》)。而在此次回顧分析中,他特別提到2009年之后的第二輪經濟過熱階段,留下的最大問題就是地方債務“后遺癥”。

樊綱指出,中國經濟結構中不同西方的一個顯著特點,在于“我們多了一個經濟行為主體”,那就是地方政府——享受著中央政府信用,但又不用負擔失業和通貨膨脹等“宏觀責任”,并在經濟增長過程中展開“兄弟式”地區競爭的地方政府,往往成為經濟過熱與整體負債率高企的“幕后推手”。

與此同時,中央政府在宏觀調控中除了常規的貨幣和財政政策外,也多了一個工具,那就是行政調控。

樊綱認為中國經濟發展模式中的這些特點,是值得關注與研究的。而在這一發展模式下,中國經濟在持續40年高速增長中,沒有爆發過整體性經濟危機,也是一個值得驕傲的“重大成就”。

對于地方債務的再度膨脹,樊綱提到他們在1990年代所做的一項研究,在科爾奈對公有制經濟“父愛主義”導致經濟過熱的分析基礎上,他們提出了中國特有的地方政府“兄弟競爭”所帶來的負債率上升和宏觀經濟波動因素。

對于地方債務的限制,他表示在新的《預算法》中主要是由中央政府控制地方債務總額,同時財政部也規定地方政府不許給任何貸款擔保,許多具體政策實施“還在博弈當中”。

在這一政策背景下,樊綱認為未來幾年中國經濟增速會在6.5%-7%之間波動, 同時他認為宏觀調控政策在整體上會保持中性,并提醒社會各方,在觀察宏觀政策時“要看全部政策動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