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癥冰山

到2020年,抑郁癥可能成為僅次于心腦血管病的人類第二大疾病。

責任編輯:何海寧 袁端端

(農健/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2月1日《南方周末》)

世衛組織預計,到2020年,抑郁癥可能成為僅次于心腦血管病的人類第二大疾病。早在2009年,《柳葉刀》論文顯示,中國需要心理健康服務人群高達2.48億人,而僅有4.9%得到正規治療。

“為了逃開那頭怪獸,你一直跑,一直跑,但是這樣是沒用的,你不能一直用后背對著它;你要勇敢地轉過身去,才能看清那頭怪獸的本來面目。”

繭居少年

四五年前開始,溫州康寧醫院副院長、抑郁癥治療中心主任葉敏捷發現診室里多了一些特別的求醫者。

他們是和葉敏捷年紀相仿的父母,為了自己的孩子前來求助。這些孩子不上學、不戀愛,在原本充滿青春活力的年齡,卻退縮到自己房間里。有的隱蔽在家中幾個月甚至幾年,年滿二十歲之后,依然足不出戶、與世隔絕。

“就像一個把自己拼命裹在繭絲里的幼蟲,失去了應有的生命力。”葉敏捷說,唯一與外界接觸的時刻,是這些孩子出來拿父母放在門口的食物,拉開房門取托盤的一瞬。迫不得已時,也只通過手機信息或字條與家人交流。

隨后,他發現日本、中國臺灣地區的研究中也報告過大量案例。2016年9月,日本內閣府估算,全國15-39歲的人群中,約有54萬“繭居族”,這些年輕人通常來自中產家庭,男性居多,開始繭居的平均年齡為15歲。

日本醫師齊藤環是這一現象最為權威的研究者之一。在這一問題尚不嚴重的二十世紀末,他就預見這會成為發達社會的嚴重問題。齊藤環是這樣定義的:三十歲以下青年,在家足不出戶,與社會互動脫節的情況持續六個月以上,且主要成因并非生理引起的精神疾病。南方周末記者查閱文獻發現,西方國家將其命名為“社會退縮”(social withdraw)。但也有專家認為這不屬于某種單一疾病,而和多種精神心理障礙有關。

葉敏捷說,大部分繭居少年是因為恐懼人際關系、內心壓力過大或各種焦慮心理。有的達不到抑郁癥的程度,但內心說不出的掙扎不安,讓他們無法轉變到自我負責的成人狀態,從而退行為需要照顧的兒童狀態。

糟糕的是,很多父母為了面子,往往甚至數年之后才走進精神心理科。而勸說孩子就醫則更難。葉敏捷的一位好友是中學校長,直到兒子已經在家繭居三年才向他求助。

16歲的欣悅是葉敏捷的病人之一,重度抑郁伴有自殺傾向。剛接觸這個孩子的時候,連葉敏捷都感到“十分絕望”。

欣悅出生后,父母工作太忙,一直是爺爺奶奶照顧。小學之后,由老師代為托管。到了初中,她已經變得非常叛逆,上網成癮、厭學,并不斷與父母產生沖突。此時,父母終于意識到孩子出了問題,不顧一切地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開始嚴格管教。但卻適得其反:孩子越來越沉默、抗拒、消極。最終,欣悅花了一年的時間,偷偷收集重金屬汞,存夠劑量后,用靜脈注射的方式自殺。葉敏捷被這樣的邏輯縝密、思維清晰的自殺方式嚇到了。

搶救回來的欣悅開始了住院治療,但幾乎不與任何人交流,只是無休止地看著手機。

“要打破這個系統,必須要家庭一起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lee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