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嚴”圍填海管控年:多地打響藍色海灣生態“保衛戰”
2018年,中國蜿蜒近18000公里的海岸線,迎來了史上最嚴格的圍填海管控政策。
責任編輯:陳潔
目前沿海多地已高度重視圍填海所造成的近海海洋生態破壞問題。在剛剛結束不久的地方“兩會”上,多地將“重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開展海岸帶綜合保護”,以及實施“藍色海灣”戰略工程等寫入了地方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之中。
2018年,中國蜿蜒近18000公里的海岸線,迎來了史上最嚴格的圍填海管控政策。
近日,國家海洋局召開圍填海情況新聞發布會,會議透露2018年國家海洋局將實施最嚴格的圍填海管控。要求取消區域建設用海、養殖用海規劃制度,已批準的,停止執行。原則上不再審批一般性填海項目等。
事實上,近年來國家政策層面就已經逐漸收緊對圍填海的管控,從2013年以來,全國圍填海的總量呈現出明顯下降趨勢。2013年全國填海面積達到15413公頃,隨后逐年下降。2017年全國圍填海面積為5779公頃,比2013年降低了63%。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目前沿海多地已高度重視圍填海所造成的近海海洋生態破壞問題。在剛剛結束不久的地方“兩會”上,多地將“重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開展海岸帶綜合保護”,以及實施“藍色海灣”戰略工程等寫入了地方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之中。
受訪專家皆表示,2018年全國海岸線地區將在嚴控圍填海的政策下,迎來“藍色海灣”戰略全面加速啟動的一年,推進海岸線生態系統修復已經成為多地可持續發展的共識。
“史上最嚴”圍填海管控
1月17日,國家海洋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出臺了“史上最嚴”圍填海管控措施。除了上述已經提到的措施之外,還包括強化海域管理和海岸線保護,制定海域使用權轉讓管理辦法等等。
彼時,國家海洋局海域綜合管理司司長江華安解釋稱,今后原則上不再審批一般性填海項目,不再分省份下達圍填海計劃指標,圍填海重點保障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公共基礎設施、公益事業和國防建設等4類用海項目。還將利用價格杠桿來加強圍填海的管控,大幅提高用海成本。
江華安強調,將自然岸線保有率納入地方政府考核指標,不達標的省份一律不得新申請用海。
事實上,“最嚴圍填海管控措施”出臺的背后,反映了近年來全國沿海地區普遍存在不合理、違規,甚至違法圍填?,F象。由此造成了海洋生態環境破壞等一系列問題也開始日益凸顯。
2017年,國家海洋局組建督察組,分兩批對沿海11個?。▍^、市)開展了圍填海專項督察發現,多地集中暴露出三個共性的、突出的問題:一是節約集約利用海域資源的要求貫徹不夠徹底。部分地區存在盲目填海,填而未用、長期空置,違規改變圍填海用途;二是違法審批,監管失位;三是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不力,陸源入海污染源底數不清,局部海域污染依然嚴重。
其中,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從國家海洋局獲悉,福建省2010年以來審理審批填海項目382宗,使用近海岸海域9062公頃,侵占了部分沿海濕地。2012年至2017年,江蘇省單宗填海項目確權用海面積2328.05公頃,建設項目實際使用面積495.44公頃,開發利用率僅為21.88%。
國家海洋局表示,此類情況在浙江、山東等省的沿海地區也不同程度存在。2013年以來,山東省部分市縣地區違規辦理海域用地手續512宗,大量海域被違規填占。2015年7月以來,浙江省在重點河口海灣違規審批44宗圍填海項目。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違法、違規圍填海的目的主要是巨大的經濟利益驅使。
“因為土地資源與土地指標的稀缺性,近海地區獲得平整土地的成本很高。”李佐軍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土地成本資源緊缺的沿海地區,圍填海被不少地區視為一個成本較低,收益較大的土地獲取形式。
圍填海觀念轉變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從建國初期至今,全國范圍內圍填海先后經歷了四次大規模的發展階段,在2013年左右達到高峰期,之后便迅速轉入嚴控階段。
其中,第一階段是建國初期的圍海曬鹽;第二階段是上世紀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的圍墾海涂擴展農業用地;第三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初的灘涂圍墾養殖熱。
進入本世紀,隨著沿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新一輪的大規模圍填海熱潮也在各地掀起。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全國圍填??偯娣e達到了13380平方公里,從1990年開始平均每年新增面積達到285平方公里。
受訪專家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本世紀新一輪圍填海熱潮的興起,一部分是源于國家或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所需,但多數小型圍填海工程還是地方受短期經濟利益所驅使,對近海生態環境影響巨大。
國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研究員蘇紀蘭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事實上圍填海自古便已有之,只是早期受技術條件的限制,圍填海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海洋生態能夠逐漸適應,“灘涂可以一面圍,一面漲”,現在則完全“跟不上了”。
“現代技術下進行圍填海有時候一天,或者一夜就可以完成,海洋生態系統已經跟不上破壞了。”他說。
蘇紀蘭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過分的圍填海會對近海海洋生態系統中的漁業、海洋凈化,以及沿岸環境保護等具有很大的破壞性。一方面,陸源污染物的增多使得海水富營養化,產生赤潮;另一方面,過分圍填海導致近海濕地的大面積消失,許多海洋中的魚類繁殖失去孵化之地,破壞海洋生態平衡。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發現,2012年是國家層面政策開始轉向從嚴管控的轉折期。
2012年10月10日,國務院批復了包括浙江在內的沿海8省市2011年到2020年的海洋功能區劃,規定了包括浙江在內8省市到2020年的圍填海規??刂浦笜?。在此影響下,一年后的2013年,全國圍填海面積高漲至15414公頃。
與此同時,國家戰略層面也開始著手進行管控。2012年,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保護海洋生態環境”。此后,2013年3月召開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了“加強海洋綜合管理,保護國家海洋生態環境”等要求。
基于此,圍填海審批逐漸收緊,2016年圍填海的計劃下達指標較2012年高峰期已經下降了67%,2017年更是全面暫停了下達地方圍填海計劃指標。在實際填海面積方面,2013年以后全國圍填海面積開始逐年下降,年均下降幅度為22%。
而針對目前地方上存在的違規、違法圍填海行為,2017年國家海洋局對11個?。▍^、市)開展的圍填海專項督察后,采取了嚴厲的懲罰措施。到今年1月中旬,第一批6省市(區)已經反饋了意見,政府已經責令整改842件,立案處罰262件,罰款12.47億元。
多地啟動“藍色海灣”行動
針對目前圍填?;顒哟嬖诘耐怀鰡栴},國家海洋局近期表示,下一步將壓實地方政府在海洋生態修復工作中的主體責任,并通過獎補資金等手段方式鼓勵支持地方政府開展修復工程。
而嚴控圍填海,正是我國進行以“藍色海灣”為代號的海洋生態整治修復工作中的重要一環。
國家海洋局表示,計劃到2020年,完成不少于66個海灣的整治,完成不少于50個生態島礁工程,修復岸線不少于2000公里,修復濱海濕地面積不少于1.8萬公頃。到2025年,近岸海域水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事實上,目前多個沿海地區也在當前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的選擇題中,逐漸認識到后者的重要性。在今年陸續結束的地方“兩會”中,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已有超過10個沿海地區將“藍色海灣”納入到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之中。
例如,1月25日,山東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高度重視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開展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試點,扎實推進長島海洋生態保護和持續發展”。
1月23日,海南省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鞏固海岸帶開發與保護整治專項行動成果,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推進海洋生態修復,加強珊瑚礁、硨磲、紅樹林等重點物種種群保護。
除了在省級層面,不少沿海主要城市也紛紛明確了“藍色海灣”戰略定位。如,今年廣東省珠海市政府工作報告指出,2018年要繼續開展藍色海灣和海洋牧場建設;江蘇省連云港市在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爭取國家“藍色海灣”、“生態島礁”工程;山東省青島、日照、威海等市也都在今年明確提出了開展藍色海灣整治行動的計劃。
除此之外,還有部分沿海城市也將此前開展的藍色海灣行動所取得的成績“曬”進了2017年的政府工作“成績單”里。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發現,浙江省舟山市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扎實推進,順利通過中央環保督察和國家海洋督察;福建省廈門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17年廈門市完成營造林4.1萬畝,海滄灣整治成為藍色海灣國家示范工程。
李佐軍表示,從“十三五”規劃開始,全國各沿海地區便開始強調藍色海灣的整治行動,將海岸線視為國土的重要組成部分,污染治理和生態恢復行動力圖要實現全覆蓋。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