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降低癌癥發病和死亡率,路還很長
2月4日是世界癌癥日。
責任編輯:何海寧
2月4日是世界癌癥日。2018年的主題延續了從2016年開始的口號“我們可以,我可以”(We can. I can.),呼吁每個人都為癌癥防治盡一份力量,共同減輕全球癌癥負擔。
此前,世界衛生組織(WHO)推出了有關癌癥早期診斷的新指南,希望通過確保衛生服務機構重點關注癌癥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提高癌癥患者的生存機會。而中國外商投資企業協會藥品研制和開發行業委員會(RDPAC)也在北京發布《以藥物創新應對癌癥的挑戰》2018報告。報告揭示了全球及中國目前嚴峻的癌癥形勢,以及加強藥物創新、提升藥品可及性對延長患者生存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輕社會疾病負擔的多重積極意義。
癌癥的威脅是全球性問題。WHO最新公布的數據表明,每年有880萬人死于癌癥,大多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這是全球人口發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一個問題是,許多癌癥病例診斷過晚。即使在具有良好的衛生系統和衛生服務設施的國家,許多癌癥病例是在癌癥晚期才得到診斷,治愈的希望很渺茫。
“由于在癌癥晚期才做出診斷而導致治療為時已晚,這給許多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和過早死亡。”世衛組織非傳染性疾病、殘疾、暴力和傷害預防司司長Etienne Krug博士說。
在中國,每天約1 萬人確診癌癥,每分鐘約7 人確診患癌。人們常常拿一個數據來說明中美癌癥治愈率差距高:2015年,中國所有癌癥的5年生存率預估為36.9%,而美國2012年的數據已達到70%——這意味著中國的癌癥患者生存率約為美國的一半。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