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轉型“人口”戰略見成效 深圳2017年常住人口猛增62萬
對于作為一線城市的深圳而言,難能可貴的是,在追逐人才的同時,它的天平開始悄然傾斜,無論是將學歷人口的入戶門檻放松至大專,還是開放非學歷人口的積分入戶通道。
責任編輯:陳潔
對于作為一線城市的深圳而言,難能可貴的是,在追逐人才的同時,它的天平開始悄然傾斜,無論是將學歷人口的入戶門檻放松至大專,還是開放非學歷人口的積分入戶通道。
人口持續凈流入,成為深圳近年來的一個顯著特征。
根據深圳統計局最新的數據顯示,2017年全市年末常住人口1252.83萬人。2017年,深圳的常住人口增量達到62萬,是近年來的峰值。
往前回溯,2011年以來,深圳的年度常住人口增量大約在9萬人左右,2014年達到了15萬,隨后三年持續飆升,常住人口增量都超過了50萬人。
一個重要的背景是,2016年深圳的戶籍人口比重僅有34%。在“補課”需求的推動下,深圳正在大力度吸引學歷型、技能型人才,降低人才的落戶門檻。而2017年的一個新變化是,通過積分入戶的形式,給長期在深穩定就業和居住的非學歷型、技能型常住人口開辟了另一條入戶通道。
在一線城市嚴控人口的背景下,深圳常住人口卻迎來了持續的高速增長。事實上,深圳官方也曾明確提出,嚴格控制城市整體人口規模,優化人口戶籍結構和素質結構,到2020年,全市人口發展預期目標為1480萬人。
按照當前的基數和增長情況,1480萬或許算不上一個太嚴格的約束目標,反之,它很大可能意味著,深圳還將有幾年的人口政策寬松期。對照2017年北京、上海同時出現常住人口負增長的情況,深圳有望繼續釋放“人口競爭”的紅利。
寬松的入戶政策
“來了就是深圳人。”這句在深圳隨處可見的口號,彰顯了城市的開放性,而近兩年深圳的戶籍政策,成為這種開放性的最佳注腳。
2016年8月,深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人口服務管理的若干意見》、《戶籍遷入若干規定》等文件,提出將純學歷型人才落戶門檻放寬至大專及以上,對人才入戶量不設指標數量上限。
由此,深圳的落戶條件之寬松程度堪比諸多二三線城市。2016年,深圳常住人口增長約53萬,其中戶籍人口增長約50萬,增幅達到14%。
2017年,深圳延續了上述寬松的人才落戶政策。按照正常情況推斷,62萬常住人口增量里,仍有很大比例屬于新增戶籍人口。
此外,深圳在2017年還增加了一條吸引人口的措施。去年7月17日起,《深圳市積分入戶辦法(試行)》正式啟動申請,全年的積分入戶計劃指標共10000名。
該項政策是深圳首個單純的積分入戶政策,根據《深圳市戶籍遷入若干規定》第十一條依法制定,其目的是在純粹的學歷、技能等考量標準之外,為長期在深穩定就業和居住的非戶籍人口開辟一條新的入戶渠道,試行期為三年。
適用對象為在深穩定就業及居住滿一定年限的非戶籍人口,男性在55周歲以下,女性在50周歲以下;持有有效的深圳經濟特區居住證,擁有深圳市合法產權住房(或在深圳市租賃住房)年限及依法參加深圳市社會養老保險年限均已滿5年;未參加過國家禁止的組織及活動,違反計劃生育規定應當依法繳納社會撫養費的,且社會撫養費已繳納完畢。
深圳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推出的積分入戶政策將由公安部門直接組織實施,依照積分分值排序,在年度計劃安排額度內審批入戶。未能成功申請積分入戶人員可于下一年度繼續申請積分入戶。
哈工大(深圳)經濟管理學院執行院長、人口經濟學專家黃成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這給普通勞動者提供了希望,不管擁有什么學歷、技能,都有可能被深圳接納。
但有一項值得注意的數據是,深圳2017年的人口出生率為10.15‰,在僅執行“單獨二孩”政策的2015年,深圳的人口出生率高達19.64‰。相較之下,2017年的生育形勢不容樂觀。
從“人才戰略”到“人口戰略”
2017年,城市競爭最顯性的主題之一當屬“人才爭奪”,各地政府紛紛拋出送戶口、送現金、住房不限購、給予購房優惠等橄欖枝。
深圳一位政策研究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補貼不應該是吸引人才的最終辦法,更關鍵的應該是打造良好的綜合環境。
這其中,產業吸引力無疑是綜合環境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國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首席經濟學家李鐵曾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在中國當前的發展階段,人選擇城市最看重的仍然是就業的機會,“宜業”的訴求仍然遠勝于“宜居”,人口也仍有進一步聚集的趨勢。
深圳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鄧盛華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深圳近幾年提供的高薪職位越來越多,而高薪職位直接反映的是城市集聚高端資源的能力,這是吸納人才的一個關鍵因素。
黃成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一座城市是否真的充滿經濟活力,是否能夠提供足夠的發展機會,大家會“用腳投票”做出選擇。
此外,黃成認為,各地重金攬才的背后,反映的是地方政府把人當作最重要生產要素的觀念轉變。但尤其要注意的一點是,不能只歡迎高端人才,政府更要關注各個梯隊、各個層次的勞動力,兼顧結構性的需求。
在關于深圳城市總體規劃的一場研討會上,深圳市蕾奧城市規劃設計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富海直言,今后城市的競爭不是人才的競爭,而是人力資源的競爭。
在2017年全國出生人口低于預期的背景下,研究人士普遍擔憂今后中國人口紅利衰竭將影響經濟增長,上述關于“人力資源競爭”的判斷更是有了幾分現實土壤。
對于作為一線城市的深圳而言,難能可貴的是,在追逐人才的同時,它的天平開始悄然傾斜,無論是將學歷人口的入戶門檻放松至大專,還是開放非學歷人口的積分入戶通道。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孫不熟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這已經不只是“人才戰略”,而是“人口戰略”。
孫不熟曾撰文指出,一個偉大的城市,它需要的不應該是鶴立雞群的稀有人才,而是排山倒海的超級人口。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