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改革者遠去的背影紀念中國第一個國企民主選舉的廠長周先彬
老周,叫周先彬。他的名字對于今天的讀者已經很陌生了,可是在1980年代,在安徽,即便是在全國,他都是個響當當的人物。
責任編輯:朱又可
周先彬
老周,叫周先彬。他的名字對于今天的讀者已經很陌生了,可是在1980年代,在安徽,即便是在全國,他都是個響當當的人物。
他出生于1934年,兩歲喪父,是紅軍烈士的遺孤。他16歲參加革命,20歲入黨,曾被打成過右派,開除過公職。1974年秋天,歷經坎坷,已是不惑之年的老周終于結束了“流放”生涯,回城被安排到合肥無線電一廠,出任黨委書記。
企業,本應是社會上相對獨立的一個經濟實體,但在計劃經濟的時代卻一直簡單地把它看成是政府部門的附屬物,廠里一切重大的決策,廠領導竟無權過問。老周曾形象地將它總結成一副對聯:“人財物無權分配,產供銷有人安排。”橫批是“年年受罪”。“四人幫”被粉碎后不久,作家蔣子龍發表的小說《喬廠長上任》,一時風靡全國,老周很欣賞這篇小說,但他又認為小說其實并沒觸動到中國經濟體制中最重要的問題。而這樣的一部“作品”,他決計要由自己來“寫”了。經過多日的苦苦思索,他斗膽給省經委上書:《關于企業管理體制改革的設想》。他認為無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