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全球食物鏈頂端優勢” ——金龍魚見證中國食品重返世界中心地帶

金龍魚稻米油在日本正式上市

中國曾遺忘過世界,世界卻并未遺忘中國。

堅船利炮,西方殖民主義裹挾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襲來之時,正值仍以農業為主的晚清社會,多數民眾依舊掙扎在饑餓線上。

“土人非燕賓不以炊(稻米)”,“生人之極樂,以稻味尤美故”,盡管早在河姆渡遺跡中就發現所謂“史前稻谷”,但中國古代食稻者多為富貴階層。

歷史正在彎道超車。如今,復興號、共享單車、微信支付等,已成為“新四大發明”走向世界……中國食品領域卻鮮有諸如雀巢、卡夫等西方跨國企業。

有一種判斷稱,中國農業與食品領域依舊落后世界發達國家100年。

走進“不落的食品安全神話”

中科院稍早前發布報告稱,中國農業經濟水平比世界發達國家落后大約100年,農業現代化已經成為中國現代化的一塊短板,而農業組織化水平低成中國農業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

作為需求的一面,14億人口的味蕾正在發生一些變化,飲食習慣正在向更高品質靠攏,迫使中國食品界向世界搜羅從香蕉到食用油等各種食品。

“買!買!買!”當中國游客將日本消費市場推向新高,不斷背回日本產的電壓鍋、餅干和植物油之時,一款來自中國的稻米油卻逆向進入日本市場。

2018年1月8日,漫步在東京最繁華的涉谷街頭,不少游客發現七塊巨大的戶外LED屏上,滾動播放著“金龍魚稻米油登陸日本”的巨幅宣傳照。

成功打入日本市場的這款稻米油定名為“雙一萬”,正是來自中國食用油領導品牌——金龍魚的母公司益海嘉里。

“金龍魚稻米油能打進日本這樣對食品安全要求非常嚴格的國家,事實證明以金龍魚為代表的中國稻米油上了檔次。”2018年2月2日,中國糧油學會首席專家、中國糧油學會油脂分會會長王瑞元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

金龍魚稻米油早為日本各界所熟識。2016年10月25日,第三屆國際稻米油大會上,金龍魚從參選的幾十款稻米油中脫穎而出,并擊敗日本引以為豪的“玄米油”,獲得大會唯一獎項“國際稻米油品質大獎”。

一時,兩國“油”貴。甚至,連在華頗有名氣的日本籍演藝人士矢野浩二也做起“代購”。2016年秋天,他在微博上曬出一張購物清單,包括中國產的稻米油。

稻米油是日本食品領域的傳統領地,更被視為日本農業興盛的象征。逆市而動,金龍魚正式進入以食品安全嚴苛而著稱的日本市場。對此,日本輿論界集體失落,反思“日本制造”走向衰落。

二戰后,基于“鎘中毒”“森永毒奶粉”等慘痛的食品安全事件,日本政府和企業在處理食品安全、構筑消費者信賴方面不斷探索,構筑起時至今日仍“不落的食品安全神話”。

十年“熬”一油

多年來,中國食品制造業并沒有集體沉淪,而是在蟄伏中迎接春天。

2006年,金龍魚就開始組建300人的團隊悄然聚焦稻米油研發。當時,來自市場與技術環境的不利因素很多,稻米油是世界技術人員公認最難煉的油種之一,研發投入成本高、周期長,不僅是基礎設施建設,而是涉及到整個產業鏈。

尤其日本等發達國家在稻米油領域耕耘近百年,已經建立起很高的行業壁壘。

在日本,最早使用稻米油的記錄可追溯到江戶時代。1917年,加藤平太郎建立加藤精米所,把日本史上第一代稻米油推向市場,多限于藥用。1933年,日本已較大規模地將稻米油轉為食用。

在中國,盡管唐代《千金方》與明代《本草綱目》等古代醫藥典籍早就認識到米糠的價值,做出“味甘性平”“益身心”“通腸,開胃,下氣,磨積塊”等著名論斷,但僅限于少量藥用。

一滴油,折射出兩個不同的世界。在現代科學主義來臨的前夜,中國依舊沉浸在古代世界所創造的一片輝煌之中。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科學家鈴木梅太郎在1910年就從米糠中提取出維生素B1,后者逐步被驗證為“人體必需的13種維生素”之一。

時過境遷,糠中亦有“黃金屋”成為共識。當前,稻米油已被各國營養學家譽為“稻谷黃金”,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稻米油為“最佳食用油”。在日本等少數發達國家,稻米油則被指定為“國油”,是中小學生營養餐指定用油,并引領“輕食”風尚長盛不衰。

“稻米油具有很好的抗氧化能力,口感符合日本清淡為主的飲食習慣。”日本營養和食品科學學會主席、東北大學教授宮澤陽夫認為,金龍魚稻米油的到來為日本消費者提供了一個新選擇。

開創食品業循環經濟典范

“我們一次次地失去稻米油的機會,浪費了那么多年。”中國糧油學會的一名專家分析說。

長期以來,中國水稻種植加工業呈現“小、散、低”的格局,嚴重制約著產業的發展。

通常,米糠存儲超過24小時后就會酸敗,一般只能用作喂豬的飼料。稻殼則直接被農民廢棄,其自然降解大概需要5年,還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

“我國稻谷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米糠利用率只有20%;我國又是食用植物油的消費大國,但自給率不到40%。”中國糧油學會理事長張桂鳳認為,開發利用米糠油資源不僅有利于平衡國人膳食營養,還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農業部一項調查數據顯示,中國有8億人以稻米為主食,每年直接食用大米及其制品所耗用的稻米高達1.4億噸。

就當前生產技術而言,每獲得1升一級稻米油只需要150公斤稻谷。以此計算,每年可生產米糠油220萬噸。

這意味著,中國稻米產業中一直存在巨大的隱形的“浪費”。同時,卻面臨著揮之不去的陰影——糧食危機。

2018年1月23日,國家海關總署公布去年糧食進出口數據顯示,中國稻米和大豆進口量繼續保持全球第一的水平,并繼續增加進口量。

三天后,國家糧食安全政策專家咨詢委員會召開年度全體委員會議,討論“新時代新形勢下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中國的土地已經難以維持中國人現有的生活水平。”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研究員肖國櫻認為。

糧食進口的同時,隱憂依然存在。亞洲、非洲和南美州的人口正不斷膨脹,未來二三十年內可能將再增加20億人口。屆時,他們將無法為世界輸出更多農產品。

中國的出路唯有依賴科技創新,并堅持走循環經濟之路。

金龍魚開創中國食品行業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的典范。在益海佳木斯,一粒水稻經過剝殼處理后,稻殼被輸送到電廠火力發電,燃燒后的稻殼變成天然助濾劑或用于制作汽車輪胎的碳材料;

米糠則被送到煉油車間,提煉出的米糠油經過加工,變成優質、營養價值極高的稻米油,最終擺到餐桌上。

一粒稻,一滴油,一匠心,從稻田到餐桌的全產業鏈不僅凝聚著金龍魚的“匠人精神”,還蘊含著中國制造傳統的家國情懷:打破西方在全球食物鏈上的“頂端優勢”——壟斷格局,見證中國食品重返世界舞臺的中心地帶。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