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技術評估“中國方案”啟動 “關鍵在于改變政府運動式決策”

中國自2008年開始摸索,十年后終于有望建立衛生技術評估機制。

責任編輯:袁端端

未經嚴格評估的醫療技術和設備濫用的現象并不鮮見,有些還成為醫院創收的主要工具。(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2月8日《南方周末》)

政府在決策壓力下,往往會提出關于技術本身價值的疑問,這一疑問需要衛生技術評估機制提供證據。中國自2008年開始摸索,十年后終于有望建立衛生技術評估機制。

魏則西事件之后,衛生部門首要的工作便是立刻開始針對細胞免疫療法進行技術評估。

對評估人員來說,這種因為“上面壓下來”而忽然開展的研究主題經常存在——無論是質子重離子等高端放療設備,還是國產骨科手術機器人,政府在決策壓力下往往會提出關于技術本身價值的疑問。

但每每在國際會議上被問到“中國有沒有衛生技術評估機制”時,中國人民大學醫改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卻很難回答。

“要說沒有,這么多人在做研究,怎么會沒有?但要說有,我能舉出例子說現在哪個部門哪個政策,必須以此作為準入依據嗎?”王虎峰說,一般情況下,他只能回答:中國在衛生技術評估方面已經做了很多工作,但客觀地說,還沒有建立起一套系統機制。

這一窘境凸顯出在中國建立衛生技術評估機制的必要性。

早在1984年,世界衛生組織歐洲辦公室就發表正式聲明,要求成員國在1990年之前建立一個“正式的機制”,用來“系統性評估衛生技術的適宜性”,證明這些技術對于本國的公共衛生項目和經濟發展有利。這一機制之后演變為衛生技術評估(Health Assessment,簡稱HTA),被國際上廣泛采用于衛生保健和醫療服務的專門知識評價體系。

一個通俗的例子是,HTA可以為宮頸癌疫苗等衛生技術和產品納入計劃免疫提供充分的循證醫學及衛生經濟學數據,從而幫助政府決策。但實際上,不僅中國的宮頸癌疫苗比發達國家晚了十年上市,納入計劃免疫更是遙不可及的期待。

三十多年過去,以上述邏輯為指導的衛生技術評估體制,終于將在中國實現。

2018年1月16日,由國家衛計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牽頭、比爾及梅林達·蓋茨基金會資助、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全球衛生與發展研究中心技術支持的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