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的“紙牌屋”
《特朗普檔案》傳得滿城風雨,被網絡媒體廣泛引用,當時被人稱為“華盛頓最公開的秘密”。競選中的這類謠言在選舉之后本來都會逐步平息,問題是,司法部與FBI以此作為證據去要求監視美國公民,在法律上就出現了大漏洞。
責任編輯:聶寒非
當地時間2018年2月2日,美國華盛頓,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公開“通俄門”秘密備忘錄接受記者采訪。2日,特朗普批準公開一份由眾議院共和黨人編寫的備忘錄。這份備忘錄稱美國司法部和聯邦調查局在“通俄門”調查中存在政治偏見,偏袒民主黨。特朗普表示,這是發生在我們國家的一件恥辱之事。
(本文首發于2018年2月8日《南方周末》)
《特朗普檔案》傳得滿城風雨,被網絡媒體廣泛引用,當時被人稱為“華盛頓最公開的秘密”。競選中的這類謠言在選舉之后本來都會逐步平息,問題是,司法部與FBI以此作為證據去要求監視美國公民,在法律上就出現了大漏洞。
2018年2月2日,特朗普總統批準將眾議院情報委員會1份三頁半紙的備忘錄向公眾解密。從那一刻開始,新聞媒體上夜以繼日地辯論這件事,就連周日舉行的每年一次的盛大“超級碗”橄欖球賽也沒有能夠將這個話題從新聞頭條中壓下去。
解密的那份備忘錄是共和黨人寫的。之后,民主黨人也提出了一份10頁紙長的備忘錄交由白宮去審核批準。據說后面還有3份不同的備忘錄也在等著通過。
要了解各種原委,還須從頭道來。
大事件中的小人物
美國真正有對外事務經驗的專家幾乎沒有一人看得上特朗普。有趣的是,特朗普不見兔子不撒鷹,自己掏錢包付給競選班子中幾個關鍵的人,其他的顧問們一概要義務勞動。不付錢的結果,只能有像佩吉這個層次的所謂專家前來服務。
2016年總統大選結果雖然讓世界大跌眼鏡,但是震驚最大的還是華盛頓的圈內人。這個被特朗普稱作“泥沼”而且發誓上臺后要“抽干”的地方,眾多的聯邦政府內部的官員以及大媒體、大公司、大法律與公關事務所、咨詢公司、智庫,還有數以十萬計的穿梭于各個權力機構之間的記者和游說者,本來幾乎已經一致地將未來4年白宮的寶押在希拉里·克林頓身上,卻想不到政治局外人特朗普以公牛一般的爆發力沖進了這個精致的權力瓷器店。特朗普就職一年多之后,許多人依然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抵抗、抵抗、再抵抗”于是成了民主黨人帶領的大規模社會運動的口號。
“通俄門”調查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進行的。
大選剛剛結束,在特朗普就職之前,民主黨以及奧巴馬政府內部就放出風聲,指特朗普勝選是俄羅斯大規模干預的結果。隨著特朗普與媒體關系的進一步惡化,關于“通俄門”的說法盡管沒有多少證據,卻日益成為媒體上主流的話題。特朗普上臺之后,新任司法部長、前參議員塞申斯由于在大選期間曾經短暫會見過俄羅斯大使,因此表示自己不會介入任何有關“通俄門”調查的決定。司法部副部長羅森斯坦成了關鍵人物。2017年5月17日,羅森斯坦任命前聯邦調查局(FBI)局長穆勒作為調查該事件的特別檢察官。
歷史告訴人們,特別檢察官一旦設立,最后的結果便很難預料。當年克林頓政府的時候,司法部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