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考:大學教師看才藝基礎教育
諸如區縣比賽的獎項、地方電視臺頒發的“希望之星”之類,考官們只會禮貌性地翻一下而已。
責任編輯:戴志勇
“才藝教育”要因人而異,最怕短視貪多。“一技之長”不能只為考學,而是進入大學和踏入社會之后的立身之本。圖為藝考生在中國傳媒大學位于杭州的考場外候考。
(本文首發于2018年2月8日《南方周末》)
諸如區縣比賽的獎項、地方電視臺頒發的“希望之星”之類,考官們只會禮貌性地翻一下而已。
每年冬春的藝考季,動輒成百上千人競爭一個招生名額的場面很招引媒體。越多圍觀,越容易讓人盲目跟風。作為藝術類高校教師,我有些話真想對未來考生的家長們說說。
先說現象:與前幾年相比,選擇鋼琴作為才藝展示項目的考生明顯增多了,但表現優異的人數比例并沒有明顯改變,不乏像敲鍵盤一樣彈鋼琴的考生。若問以前是怎樣學的,多半答復是:三四歲就開始學,上初中因為學業繁重就擱置了,現為備考剛剛撿拾起來。
有考生把自己曾經的獲獎證書拿來給考官過目,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