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花瓶作業
文中我提出學校教育應該多關注得B的學生,他們是社會未來的中堅力量。對于日漸蔓延的教育焦慮癥,不知此藥療效如何?
責任編輯:朱又可
拙文《教育的作用被高估了》在《南方周末》發表后,在讀者中引起了一些反響。文中我提出學校教育應該多關注得B的學生,他們是社會未來的中堅力量。對于日漸蔓延的教育焦慮癥,不知此藥療效如何?
也有人告訴我,焦慮癥可能是投胎失誤所致。中產家庭在津津樂道如何讓孩子去美國讀高中,成就了一眾“美高黨”。不要忘記,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美國基礎教育,也一樣“寶寶心里苦”。
跨文化生活,讓我們能看到兩種體系各自的短板。美國宣稱學校教育被高估的聲音更多。從英國移民到美國的教育家肯·羅賓遜(Ken Robinson)直截了當地說:學校教育(schooling)妨礙了人的教育(education)。他的“學校扼殺創意”的TED演講,是TED有史以來被觀看最多的演講,可見美國人的教育焦慮不輸國人。只不過美國的寶寶們,心里苦和我們略有不同。我本想寫寫“美國學校教育被高估”,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調子起得太高,搞不好就落不到實處。有機會還希望一事一議,拋磚引玉。本文就以“項目式學習”為例,說說這邊學校教育存在的一些問題。
在剛過去的周末,女兒讓我下午一點到五點之間,幫她們的小組做一個發電的項目。他們需要制造一個收集靜電的儀器,具體怎么收集我也不知道,反正最終是要產生足夠的電,打到老師手有麻感。一點之后,同學們陸續來了,大家坐在一起嘻嘻哈哈之后,就開始吐槽。我問他們為什么不去做項目?他們自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