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發明了“砒霜治療白血病”

砒霜治療白血病在過去二百年間經歷了三次高潮,是東西方醫藥史上一個不多見的案例。

責任編輯:袁端端

2011年9月19日,北京大學,張亭棟(左二)和代屠呦呦領獎者(右二)獲GSK生命科學杰出成就獎。這是公開報道中張僅有的露面。(視覺中國/圖)

盡管很多中國學者自稱是砷劑治療白血病的發明人,但1930年代,美國就已出現使用口服、注射、靜脈及緩釋砷劑給藥法治療白血病。圖為1931年,??思{醫生在國際期刊JAMA上發表的砷劑治療CML型白血病患者的療效圖。(李永明供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2月15日《南方周末》)

編者按:2011年,中國兩位中醫藥科學家屠呦呦和張亭棟在本土獲得了“2011年生命科學杰出成就獎”,同年屠呦呦再獲諾獎風向標之稱的國際大獎——拉斯克獎; 四年后,屠呦呦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

同期受到關注的張亭棟,則和另一項贏得世界尊重的發現有關。通過利用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的聯合靶向治療,將一種極為兇險,死亡率很高的惡性血液疾病,五年無病生存率提高至90%以上,達到基本治愈標準。之后“砒霜治療白血病”的發明斬獲了無數國際大獎,但發明人及知識產權一直存在爭議。

這在很大程度上和他們做出關鍵發現時中國處在的特殊歷史時期有關,當時受到極左思潮的影響,個人署名的文獻報告不被鼓勵。而與國際科學、醫學界交流的缺乏和語言障礙又使得中國學者的研究成果沒有被重要文獻及時引用。譬如,在過去很多年里,青蒿素的發現都被強調是集體成果。所幸,諾獎將青蒿素的發明人之爭做了終結。

本文作者李永明長期關注“砒霜治療白血病”這一話題,他從史實出發提出個人觀點,南方周末刊登此文,供關心砒霜療法的人士參考。

發明人和發明什么的爭議

是誰發明了砒霜治療白血???目前還不十分明確。

砒霜的純品叫三氧化二砷,溶水后叫亞砷酸。有關砒霜治療白血病發明權爭議的官司曾從黑龍江地方法院打到最高人民法院,最高法于2009年對訴訟有過判決,但并未回答發明人爭議。在網上搜索“砒霜治療白血病發明人”,會跳出很多信息,包括不同的人物報道、學術文章、博客評論,及因該研究獲獎的消息。

這并不罕見。幾乎每個諾獎背后都有關于這項科技發明和知識產權爭議的故事。比如,美國Waksman教授在發現鏈霉素并于1952年獲諾獎后,隨之而來的不僅僅是榮譽,還有長達半個世紀的師徒發明權之爭。盡管諾獎評獎委員會并未修改獲獎人,但美國《科學家》雜志于2007年發表的紀念鏈霉素發現文章中,將Waksman的學生Schatz也列為共同發明人。

砒霜治療白血病的發明人之爭也如此,因為不同人所站的觀察角度不同,占有的資料不同,觀點也存在差異。至少在目前的中文媒體中,缺乏一致意見,大部分觀點偏重現代發現,主要限于發生在中國的事件,爭議也很具中國特色。

回答這個問題的關鍵,是要先澄清發明的“創新點”和東西方砒霜藥用的歷史和發明。

誰發明了砒霜治療白血病之問,是問誰首先創新出使用砒霜治療白血病這個獨特的療法,而不是指誰首先發現了砒霜抗癌或砒霜治療白血病的機理,也不是指誰改進了砒霜療法,使之更安全有效,更不是指誰推廣了砒霜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Golradi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