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才政策以人為本
何以這些年輕的知識精英會過早地離開我們?
責任編輯:呂宗恕
王宏亮
(本文首發于2018年2月15日《南方周末》)
2018新年伊始,復旦大學年僅42歲的女教授江素華突然離世,讓頭頂光環的年輕科研人員和高校教師又一次進入社會關注的視野。
英年早逝的科研人員和高校教師并非僅此一例。2016年去世的中科院研究員趙永芳年僅39歲;北師大的何智教授年僅35歲;復旦的另一位女教師于娟年僅32歲。
他們都是知識界的精英,都擁有令人艷羨的身份和背景。然而,早逝的結果卻使他們都無法完全實現自己的夢想,也為世人敲響了警鐘!
我們不禁要思考,何以這些年輕的知識精英會過早地離開我們?知情者給出的答案是:他們的工作遠非人們想象的輕松愉快。他們平均每日工作時長超過9個小時。他們可能有假期,可能不用坐班,但卻無時無刻需要思考自己的科研課題,思考自己的論文,思考自己的教學,他們的工作如鬼魅一般如影隨形,一旦放手,就如同放棄了自我一般。但這只是表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造成了這樣的工作狀態呢?
學術對知識分子來說本來不應是一種壓力,那是一種理想和追求,是一生的奮斗目標,是個體最大的興趣,也是他們最愉快的生活內容。然而,這種理想狀態對那些年輕的知識人來說從來不是真實的。不恰當的管理制度使學術勞動變得如刀般鋒利,很隨意地就可以傷害那些知識分子。從制度的角度來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