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大學還能再造輝煌嗎
兩百多年前,普魯士人洪堡想創建一個自由體系,任由學生和教授發揮自己的個人能力。
責任編輯:劉小磊
近年來,在各種世界高校排名中,前40名的行列中都很難發現德國大學的名字,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德國現行高等教育體系的問題。
兩百多年前,普魯士人洪堡想創建一個自由體系,任由學生和教授發揮自己的個人能力。兩百多年后,洪堡創建的德國模式輝煌不再,原來深受洪堡模式影響的歐洲國家,如荷蘭,也逐漸從歐洲大陸體系轉向英美體系。在德國本土,這艘理想主義的大船也不得不改變航道。
(本文首發于2018年2月15日《南方周末》)
德國的大學是曾經輝煌過的。19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初,德國是法國、英國、日本等諸多強國建設現代大學的榜樣。各國教育家紛紛來德國取經、求學、尋求人才,德語曾經在科學研究和論文發表上占有重要地位。由普魯士教育改革家威廉·馮·洪堡(1767-1835)推行的教研合一理念,是美國當今名校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克拉克大學和芝加哥大學的建校之本。
然后呢?
二戰之前,納粹政府對猶太科學家的迫害,造成了人才的毀滅性流失,從戰后到今天,德國經濟雖然重新騰飛,可大學卻再難重造輝煌。高等教育的全球性競爭和對人才的爭奪,更是將德國大學裹挾到了不得不大規模改革的地步。
實用主義壓倒理想主義
19世紀初,歐洲大學被兩種模式所影響:一是拿破侖統治下的中央集權模式,即設立高等??茖W校,由國家控制的中央機構制定課表和考試規章,監督課程的政治和宗教傾向,并監控學生和老師的個人行為,制定近乎軍事化的行為規章。另外一個是和法國模式反向而行的洪堡模式。1806年,普魯士在第四次反法同盟戰中敗于拿破侖,國內改革呼聲愈高。1809年,洪堡被任命為普魯士文化和教育司司長,進行教育改革,同時在柏林建立新大學。洪堡說服了本傾向于中央集權模式的普魯士國王,創建了一種新的大學模式。
洪堡的教育改革秉承“教研合一”的宗旨,大學不再只是傳授既定知識和技能的機構,而以培養學生的獨立科研精神和授予學生科學方法為己任。洪堡主張降低國家對大學的干預,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在洪堡模式下,除了醫學外,所有的專業不設必修課,也不監督出勤率和每學期的考試結果。學生的學習成果和能力只在畢業時進行考核。學生按自己的興趣設計課表,自由選擇課程和教授。洪堡的教育主張在季羨林先生的筆下可以得到印證:“德國大學是絕對自由的。只要中學畢業,就可以愿意入哪個大學,就入哪個,不懂什么叫入學考試。入學以后,愿意入哪個系,就入哪個;愿意改系,隨時可改;愿意選多少課,選什么課,悉聽尊便;學文科的可以選醫學、神學的課;也可以只選一門課,或者選十門、八門。上課時,愿意上就上,不愿意上就走;遲到早退,完全自由。”(《留德十年》)
不過這種大學體制全憑學生自覺。如果學生的學習動力不夠強大的話,很容易拖個幾年畢不了業。很多人五年的課程需要七八年才讀完,十幾年讀完一個碩士文憑,也是有的。而德國又以公立大學為主,經費由納稅人負擔。大學不收學費(中間雖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小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