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原子在“高溫”下齊聲歌唱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通常必須在接近絕對零度的低溫下實現,現在科學家找到一種在較高溫度下實現這種特殊物質狀態的方法。
責任編輯:朱力遠
常溫下的氣體原子行為就像臺球一樣,原子彼此之間以及原子與器壁之間互相碰撞的相互作用遵從經典力學定律;但在嚴酷溫度條件下,量子機制控制下的原子表現異常,開始形成物質的全新狀態。
(本文首發于2018年2月15日《南方周末》)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通常必須在接近絕對零度的低溫下實現,現在科學家找到一種在較高溫度下實現這種特殊物質狀態的方法。
溫度不斷降低、降低……一直低到不能再低,接近絕對零度(-273.15℃)時,物質會出現怎樣的形態?凝結成固體還是其他?這個問題,隨著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出現有了答案。玻色-愛因斯坦凝聚被稱為物質的第五種物態,是原子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所呈現出的一種氣態的、超流性的物質狀態。20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三位得主發現,在超低溫下,原子不會凝結成固體,而是形成了一個宏觀的量子狀態。
與日常生活中的凝聚不同,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指的是原本處于不同狀態的原子,在外界環境達到某一臨界值時,原子的運動速度足夠慢,它們將集聚到能量最低的同一量子態,其行為就好像“原子”被突然間放大一樣,此時所有的原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