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外行星首次現身
借助于微引力透鏡現象,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銀河系外的行星,這也是迄今人類發現的距離地球最遙遠的行星。
責任編輯:朱力遠
戴新宇和格拉斯的發現為天文學家指出了一條新的研究路徑,銀河系外行星的發現也將開啟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
(本文首發于2018年2月15日《南方周末》)
借助于微引力透鏡現象,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銀河系外的行星,這也是迄今人類發現的距離地球最遙遠的行星。
隨著人類觀測技術的不斷發展,宇宙從行星系統開始,一直沿星系、星系團到超星系團這樣一個層層放大的結構正漸次顯露。雖然在這個結構中行星顯得微不足道,但是人類因地球才得以存在,又希冀在其他行星上發現生命的蹤跡,因此行星研究是天文學中重要的研究領域之一。2018年2月,一項研究再次刷新我們觀測行星的距離極限,首次將銀河系外的行星呈現在我們眼前。
距離最遠的行星
冥王星被降級后,太陽系有8顆行星。太陽系之外,天文學家在銀河系中的其他地方也發現了行星。既然我們身處的銀河系中行星廣泛存在,那么不難推測,河外星系中也應該存在行星。這看起來是一個再自然不過的推理。但是長期以來,天文學家卻無法證實這一猜測,因為現有的最先進的望遠鏡也實現不了對銀河系外行星的直接觀測。
根據廣義相對論,光線在大質量天體附近會發生彎曲。如果在觀察者(天文學家)和光源(背景天體)之間存在一個大質量的前景天體,則這個前景天體就會起到類似透鏡的效果,使背景天體產生多重像,這種現象被稱作引力透鏡(gravitational lensing)。微引力透鏡(gravitational microlensing)是引力透鏡中的一種,與星系尺度上的引力透鏡現象相比,微引力透鏡中光線偏轉程度較小。
目前,天文學家探測行星有多種方法,包括視向速度法、凌日法、直接成像法和微引力透鏡法等,其中微引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