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一生只有一個爆款” 2017綜藝節目的得與失
所謂爆款,實際上是在高標準的價值觀與青年化、時尚化的潮流之間找到最大公約數。
責任編輯:邢人儼
《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等節目的出現被視為文藝美學的綜藝性回歸。
(本文首發于2018年2月22日《南方周末》)
2017年,綜藝并未遭遇市場的冷臉,相反,暑期三檔網絡音樂選秀節目接連發力,不僅在網絡上引起了熱烈反響,還有力壓電視綜藝選秀的趨勢,一些互聯網公司甚至開始生產投資超三億的超級綜藝節目,進一步爭奪電視綜藝的固有受眾。
電視綜藝的數據下跌,網絡綜藝則在艱難創新中不斷爬升。打造“爆款”節目仍然是很多節目制作人的夢想。然而,制作環境的惡化、評價體系的滯后等問題也鉗制了綜藝節目在內容生產、模式探索方面的創新。為此,我們請來三位資深業內人士,探討本年度綜藝節目存在的問題與未來的發展路徑。
所謂爆款,實際上是在高標準的價值觀與青年化、時尚化的潮流之間找到最大公約數。
嘉賓
冷?。ㄖ袊缈圃盒侣勊?世界傳媒研究中心秘書長)
彭侃(樂正傳媒聯合創始人)
楊智帆( 自媒體《 冷眼看電視》 創始人)
主持
南方周末記者 謝曉
實習生 田佳惠
出現擁有大眾市場的爆款節目越來越難
南方周末:2017年,你們所知的現象級或爆款綜藝節目是哪一檔?
冷?。?/b>央視的《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魅力中國城》,前兩個節目屬于文藝美學的綜藝性回歸。我想特別說的是《魅力中國城》,跟央視靠大冠名、大特約,獲取大IP的傳統利潤營銷方式不同,它搭建了城市之間頭部IP互相競爭的一個舞臺,真正做到了“非央視不可為”。
一線衛視中,我覺得《演員的誕生》有創新性的突破,打通了戲劇表演的棚內真人秀時空,在形式上做到了青年演員和老戲骨的極致對抗,在移動端話題營銷上也達到了一個高度。另外,一批所謂“生活類慢綜藝”與有商務業態的經營性綜藝,以《向往的生活》和《中餐廳》為首,做相對場景化的、走心且有紀實風格的,與靠硬游戲、強任務編劇撐起來的真人秀形成了較大差異。
網綜之所以提《中國有嘻哈》《明日之子》,在于這兩檔節目的關鍵詞“說唱”與“賽道”從不同程度顛覆了傳統的“選大秀”“選雜秀”,而是聚焦細分品類與垂直領域,引爆大眾圍觀。
楊智帆:在我看來,2017年沒什么爆款。所謂爆款不僅要有熱度和話題,同時是一種引領,比如當年的《爸爸去哪兒》。2017年唯一算得上的是《向往的生活》,帶來一系列所謂“慢綜藝”節目扎堆出現。
彭侃:國際上有個論調叫“超級模式的終結”,就是說隨著越來越多頻道、在線網站、移動平臺的涌現,人們的注意力已日漸分散,娛樂內容的選擇呈指數式增長,像過去那樣出現擁有大眾市場的爆款節目越來越難。即便是《中國有嘻哈》,在2017年產生的影響力可能也很難跟當年的“超女”相提并論。尋求垂直細分領域的突破反而成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