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文明軸心時代的來臨 從 “文明的沖突” 到 “文明的對話”
如何免于歐洲中心主義,是以亞洲中心主義取代嗎?當然不可以,應該是以多元化來取代中心主義。
責任編輯:戴志勇
文明的對話可以從“存有連續觀”和“存有斷裂觀”的向度進行對比,從天人、物我、人己三個向度進行對比。這些對比的出現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去較量,而是要去融通。
(本文首發于2018年2月22日《南方周末》)
如何免于歐洲中心主義,是以亞洲中心主義取代嗎?當然不可以,應該是以多元化來取代中心主義。
“迎接”的意思是快來了,但還沒來。對人類文明,尤其是對中國而言21世紀是一個嶄新的年代。中國20世紀幾乎一直困陷在如何追求現代化的困境中。進到21世紀,中國已經參與到現代化進程中,并且可能成為現代化的重要反思者。我們民族的文化傳統有別于西方,最具有機會、權利,也最具有當該去做的責任,去好好反思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F在所謂的文明沖突真的就是文明沖突嗎,還是權力的沖突?
在各個領域,我們一直在西方所給予的概念范疇、理論框架和發展向度之下來思考問題。我們能不能給出新的理論框架、概念范疇和發展向度來思考問題?如果我們沒辦法,世界可能會陷入一種比較麻煩的境地。就目前來講,從希臘羅馬基督宗教到西方近現代文明的發展,現在能夠對整個人類文明起到較大反思作用的,恐怕只有中華文明。我認為文明沖突只是表象,表象之下是文明的衰頹。問題比較寬泛,我們抓幾個要點來談。
歸返“軸心時代”,尋求人類文明發展的新可能
文明的“軸心時代”是1949年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他的大作《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出的。這本書將人類的歷史劃分為史前、古代文明、軸心時代和科技時代這四個基本階段,其中,第三階段是以公元前500年為中心,東西方同時獨立地產生了中國、印度、巴勒斯坦和希臘四個軸心文明。
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這段時間,雅斯貝爾斯把它稱作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這期間人類文明取得重大突破,各文明相繼出現偉大的精神導師,如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柏拉圖,印度的釋迦牟尼,中國的孔子、老子,他們都可謂德智雙彰,參贊天地。當然,科技時代顯然是以古希臘以來的西方文明作為主流。
現在所謂的新文明軸心時代,是經由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宗教改革這一連串現代化發展后,也就是雅斯貝爾斯所說的科技時代之后,21世紀人們所要求的一種新的文明方式。新的文明方式應該是什么樣的?這個問題目前還在探索之中。我認為應該回到古文明,重新去尋求新的可能。
整個西方現代的主流文明已經不是原先軸心時代的文明方式了??萍紩r代是以科技掛帥,工具理性的合理性已經被高張,資本主義化、消費化的趨向已經向全球蔓延。在全球化之下,人們把需求和欲望混淆了,把權力和理性也混淆了。在這種狀況下,人們循著欲望之力的理性法則向前奔赴,已是一往而不復。
這是非常嚴重的問題。我認為,這正是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有所貢獻的時候,但中華文明本身還面臨著非常嚴重的問題。如果不能克服自身的問題,中華文明不可能對人類文明產生正面的示范作用?;氐焦盼拿鹘浀涞姆妒街腥?,我深深地覺得這是中華文明對人類所必須要擔負起的責任。
反思:超越文明沖突論和歷史終結論
從文明的軸心時代發展到西方的現代化,現代性目前面臨諸多困境。譬如,亨廷頓所提到的“文明的沖突”,福山所提到的“歷史的終結”,世界目前正陷入恐怖攻擊的不安狀況。中國作為世界大國,如何能免于霸權,做到王道,很不容易。西方近現代文明沒有王道的概念,怎樣讓王道概念在中華母土上很好地生長,從而為人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