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看來不一樣,內在的東西卻越來越相似2017當代藝術的平淡與暗涌

作家閻連科對“苦咖啡文學”的批評同樣適用于當代藝術——對人類生存困境的切身體察以及在此之上、以藝術的方式做出的有效回應和行動越來越少。

責任編輯:邢人儼

在紀錄片《方繡英》中,王兵用嚴肅、冷靜的鏡頭記錄了浙江一名患有老年癡呆癥的老人生命的最后時光。片頭三分鐘起,主人公方繡英就已無法說法和行動。2017年6月7日,《方繡英》在第14屆卡塞爾文獻展上首映。(資料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2月22日《南方周末》)

作家閻連科對“苦咖啡文學”的批評同樣適用于當代藝術——對人類生存困境的切身體察以及在此之上、以藝術的方式做出的有效回應和行動越來越少。

回看2017年,與藝術有關的年終數據看似精彩。某藝術媒體做了一個并不完整的統計,2017年,中國舉辦了1179場次展覽。

這些展覽中,“未來”這樣一個并不新鮮的詞高頻率出現,或許是值得留意的一個新動向。

早在2012年,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就主辦過一個以“未來”為主題的展覽。

2017年,藝術的“未來”顯然有著更具體而廣闊的現實基礎。人工智能風潮興起、《未來簡史》熱銷以及中國科幻寫作厚積薄發,都讓“未來”變得炙手可熱,藝術也似有意以此作為某種姿態和立場。

藝術作品很難像過去一樣橫空出世

歐洲藝術界最重要的三大展覽——威尼斯雙年展、五年一屆的卡塞爾文獻展和十年一次的明斯特雕塑展相聚2017年。由于它們(尤其是前兩者)對中國當代藝術界的復雜影響,使中國藝術界將其視為一件大事。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在舉辦關于卡塞爾文獻展的展覽時,特別勾連了一條卡塞爾與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關系線索,從自身視角出發將中國現當代藝術的發展與國際掛靠在一起。

這些基于專業性和持續性的國際藝術大展,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難以繞開的意義。展覽中所反映出的藝術口味常被視為某種標桿或導向,在一段時間內都是業內人士學習甚至模仿的對象。在展覽泛濫的當下,參展經歷仍是衡量藝術家影響力的重要參考標準之一,尤其是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國際大展。東西方不少藝術家就是通過這些平臺進入國際視野,從而獲得更多發展機會甚至名利。

與傳統書畫、古玩等開放性較弱的運作模式不同,中國當代藝術已經甚至必須參與到全球資本和藝術資源配置的網絡中。國際大展的光環始終都在,“鍍金”需求一直都有,所以,在資源有限的前提下退而求其次,圍繞其產生的外圍展、平行展也以衍生品的形態受到一些追捧。

但漂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