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7年書單·虛構類(一)
于無聲處聽驚雷。
責任編輯:朱又可
(本文首發于2018年2月22日《南方周末》)
王小妮(詩人、作家)
《梁光正的光》,梁鴻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11月
有人說這本書寫了“中國父親”,我覺得它更像擋在每個人前面的一面鏡子,怎么躲都躲避不開。實在不想面對它,因為它對我們的還原度超過了其他鏡子。
小說寫了中原農民梁光正從一個“快死的人”到棺材入土的一段生活,寫他怎么樣固執地以自己為世界軸心,怎么樣因極其好面子而不停地折騰。
這是梁鴻的小說處女作,帶著率真和熱忱,她以批評家和非虛構作家的雙重敏感,捕捉到了梁光正這個很中國的人物——在蕪雜的生活中,忙亂又篤定地奉行他自己的準則,那并非人人都喜歡標榜的傳統意義上的仁義道德。
不能忽視故事的講述者,主人公的四個兒女,他們一直不贊同父親的言行舉止,又時刻在做父親的被動配合者,他們的存在好像只是對父親這個太光亮人物的襯托,所以,我看重這本書,它試圖用荒誕去穿透現實。
陳曉明(評論家、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
《奔月》,魯敏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10月
小說所講的故事是離奇的,小六在一次車禍事故中失蹤,她丈夫不相信她真的死了,就花很大功夫去尋找她。在尋找的過程中,竟發現了她不少的秘密。實際上,小六通過這次事故逃離了自己之前的軌道,生活在了一個小城里。小說故事設置精巧,乍看之下匪夷所思的故事,卻有著令人信服的內在邏輯。由“主動消失”這個事件所勾連出來的,是追尋和逃離的現代社會議題。作者敏銳地抓住了時代癥候,以高超的敘事,展示了小說發現和捕捉現實的能力。
付秀瑩(作家、《長篇小說選刊》主編)
《吃瓜時代的兒女們》劉震云著
長江文藝出版社,2017年11月
作家用老辣鋒利的筆法,講述現實的荒誕,剖析生活的真相,顯示出作家對時代生活的敏銳洞察與深切關注。小說的敘事如一條河流,看似波瀾不驚,實則有暗潮洶涌。作家于無聲處聽驚雷,在保持了一如既往的藝術品質的同時,又有新的探索和發現。
謝有順(評論家、中山大學教授)
《勞燕》,張翎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年7月
《勞燕》塑造了阿燕這個特殊的女性角色,從她和三個男人的關系切入,在敘事上有獨特的格局。這三位男性其實也是代表阿燕的三段歷史——過去、現在和未來,然后通過這種人物關系,作者把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時期,或者戰爭對不同人的影響寫得很透徹。尤其是當一種災難把人逼到墻角、逼到絕境的時候,人性會發生變化和逆轉,這樣的主題不是沒有人寫過,但是很少人像張翎這樣,不斷把人往絕境上趕,有一種將人性放在絕境下做實驗的決心。
李西閩(作家)
《人虎》,【印尼】???middot;古尼阿彎著,吳亞敏譯
廣西師大出版,2017年10月
《人虎》是我這么多年來讀到的最好的東南亞作家寫的小說。在印度尼西亞那個海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吳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