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記者司馬文武
很長一段時間,國際媒體是通過他來了解“戒嚴”時期臺灣情況的,他被稱作臺灣“地下新聞局長”。
他的理想是辦一份發出臺灣聲音的雜志。在他看來,中時、聯合兩大報系無法代表臺灣
很長一段時間,國際媒體是通過他來了解“戒嚴”時期臺灣情況的。他被稱作臺灣“地下新聞局長”;
他曾參與創辦名噪一時的“黨外”雜志《八十年代》;
2000年,他為陳水扁的“總統就職演說”捉刀,隨后又擔任“國安會”(情報部門)副秘書長——20年前,他是情報部門密切監視的人物;
4年后,陳水扁連任,他辭官而去。
作為臺灣戰后出生的第一代政治記者,他和他的戰友已在各個層面影響了臺灣社會的走向。
他就是司馬文武,真名江春男。
連余老板都被調查
司馬文武是政治大學的碩士,這對于遠在臺中深山的家庭來說,本該是一件揚眉吐氣的事情。他父親卻很擔心——司馬文武的堂伯念過師范學校,因為“2·28事件”,被抓去關了27年。父親無法理解,明明可以去作公務員的兒子,為何選擇了記者這個卑微的職業,甚至投身“黨外”運動。
“戒嚴”時期,作一個自由主義的記者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幾乎所有媒體里,都有幫安全部門工作的人。記者在立法院跟“黨外”政治人物講話、獲取信息,會被人告密。
《中國時報》是司馬文武新聞生涯的第一站,當時他主跑政治和外交。一次,《中國時報》老板余紀忠在國民黨中常會上聽說美國要與臺灣“斷交”,立即讓司馬文武去做深入報道。很快,安全部門找上門來,問他從哪兒了解到這樣的信息,要他把余紀忠供出來。
多年后回首這段日子,司馬文武并不認為自己是一個真正的記者,不過是一名“文宣人員”。
和“警總”玩“貓和老鼠”
因為與“黨外”人士走得太近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