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IP”,異域風情,表象之下有章可循 2017中國電影的競爭與理性

雖然有不少低成本華語文藝電影佳作在2017年上映,但仍然有更多獨立電影無法獲得上映機會。中國電影的市場格局想要繼續優化,這些電影就不該被排除在外。

責任編輯:宋宇 邢人儼

《嘉年華》以少女性侵案為線索,沒有刻意渲染犯罪本身的聳動離奇,而冷靜克制地聚焦少女家長、目擊者、代理律師各自的困境。導演文晏憑此片獲得第54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劇組供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2月22日《南方周末》)

編者按

2017年堪稱電視劇和網劇“大年”,但收視率造假的痼疾,依然是電視劇創作的黑洞。雖然受限于制作成本,網劇卻盡情收割題材和發行的紅利,《白夜追兇》等作品口碑和收視率雙贏。電視綜藝和網絡綜藝的競爭平分秋色,但推出現象級的爆款節目愈發成為“不可能的任務”。數據造假、模式扎堆、審美疲勞,成為制約網綜節目創新的三大障礙。

國產電影市場回暖,票房比重超過了進口電影。華麗的數據背后,院線電影質量良莠不齊,“頭部電影”強勢。觀眾選擇越來越依賴社交媒體的口碑傳播,簡單的“視覺轟炸”和“流量明星”模式,不足以讓影迷買單。

“作者戲劇”在地方城市倔犟生長,所謂“音樂劇大年”卻被證明是一場“虛火”,原創劇目乏力令人焦慮。

獨立音樂與流行歌曲的界限仿佛消失,眾多戶外音樂節在“虛火”之后走向理性,資本和新科技則頻繁向制作和演出市場展示力量。

中國當代藝術進一步參與全球資本和藝術資源配制,舊有框架內的創新變得越來越難,觀念趨于同化,但中國式現場仍然是藝術家創作不能割舍的土壤。

年度電影:《嘉年華》

雖然有不少低成本華語文藝電影佳作在2017年上映,譬如《一念無明》《暴雪將至》《嘉年華》,但仍然有更多獨立電影無法獲得上映機會。中國電影的市場格局想要繼續優化,這些電影就不該被排除在外。

2017年,中國電影市場回暖了。全國電影總票房達到559.11億元,同比增長13.45%,國產電影的票房比重超過了進口電影。華麗的數據背后,院線電影質量仍良莠不齊,“頭部電影”強勢,一些華語佳作卻沒有機會上映。票房與內容沒有必然聯系,但它們之間的角力,顯現了電影市場發展的基本樣態。梳理2017年的院線電影,能夠發現中國電影的不足和希望,在紛亂之下其實有章可循。

任何改編都不能毀掉《西游記》

《西游記》故事在中國盡人皆知,衍生產品不勝枚舉。近幾年票房排名靠前的國產電影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小碧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