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型“IP”,異域風情,表象之下有章可循 2017中國電影的競爭與理性

雖然有不少低成本華語文藝電影佳作在2017年上映,但仍然有更多獨立電影無法獲得上映機會。中國電影的市場格局想要繼續優化,這些電影就不該被排除在外。

責任編輯:宋宇 邢人儼

《嘉年華》以少女性侵案為線索,沒有刻意渲染犯罪本身的聳動離奇,而冷靜克制地聚焦少女家長、目擊者、代理律師各自的困境。導演文晏憑此片獲得第54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導演獎。(劇組供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2月22日《南方周末》)

編者按

2017年堪稱電視劇和網劇“大年”,但收視率造假的痼疾,依然是電視劇創作的黑洞。雖然受限于制作成本,網劇卻盡情收割題材和發行的紅利,《白夜追兇》等作品口碑和收視率雙贏。電視綜藝和網絡綜藝的競爭平分秋色,但推出現象級的爆款節目愈發成為“不可能的任務”。數據造假、模式扎堆、審美疲勞,成為制約網綜節目創新的三大障礙。

國產電影市場回暖,票房比重超過了進口電影。華麗的數據背后,院線電影質量良莠不齊,“頭部電影”強勢。觀眾選擇越來越依賴社交媒體的口碑傳播,簡單的“視覺轟炸”和“流量明星”模式,不足以讓影迷買單。

“作者戲劇”在地方城市倔犟生長,所謂“音樂劇大年”卻被證明是一場“虛火”,原創劇目乏力令人焦慮。

獨立音樂與流行歌曲的界限仿佛消失,眾多戶外音樂節在“虛火”之后走向理性,資本和新科技則頻繁向制作和演出市場展示力量。

中國當代藝術進一步參與全球資本和藝術資源配制,舊有框架內的創新變得越來越難,觀念趨于同化,但中國式現場仍然是藝術家創作不能割舍的土壤。

年度電影:《嘉年華》

雖然有不少低成本華語文藝電影佳作在2017年上映,譬如《一念無明》《暴雪將至》《嘉年華》,但仍然有更多獨立電影無法獲得上映機會。中國電影的市場格局想要繼續優化,這些電影就不該被排除在外。

2017年,中國電影市場回暖了。全國電影總票房達到559.11億元,同比增長13.45%,國產電影的票房比重超過了進口電影。華麗的數據背后,院線電影質量仍良莠不齊,“頭部電影”強勢,一些華語佳作卻沒有機會上映。票房與內容沒有必然聯系,但它們之間的角力,顯現了電影市場發展的基本樣態。梳理2017年的院線電影,能夠發現中國電影的不足和希望,在紛亂之下其實有章可循。

任何改編都不能毀掉《西游記》

《西游記》故事在中國盡人皆知,衍生產品不勝枚舉。近幾年票房排名靠前的國產電影中,每年都有一兩部改編自《西游記》。2015年的動畫電影《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制作完成后財政緊張,宣傳乏力,但眾多觀眾觀影后自發推廣,口碑影響排片,使該片票房排到當年國產電影票房第七名。

靠“西游”吸金的情況在2017年更加明顯,國產電影票房前十的影片中竟有三部與之密切相關。徐克攜手周星馳推出的《西游伏妖篇》為《西游降魔篇》(注:2013年的總票房冠軍)的續作,是對《西游記》的又一次“無厘頭”改編?!洞篝[天竺》以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故事為原型,“經書”改編為現代性的“遺囑”;《悟空傳》片名一目了然:又一個“西游”故事。

智利作家波拉尼奧曾說:任何亂譯都不能毀掉《堂吉訶德》。同樣道理,任何改編也無法減損《西游記》原著的魅力。無論改編為動畫片、奇幻愛情故事,改編書中某個章節,還是以其為敘事原型講述現代故事(即《大鬧天竺》),票房成績很少與影片質量和口碑掛鉤,這是國產電影尤為特殊的文化現象?!段饔斡洝穬叭灰呀浭且粋€巨型“IP”,無論怎樣改編,觀眾都愿意埋單。

在異域風情中逃離現實

推動電影票房的另一個關鍵在于“話題”,尤其在社交媒體盛行的年代,與影片相關的“話題”能登上社交平臺的熱搜榜,票房就基本有了保障。王寶強導演并主演的《大鬧天竺》原計劃在2016年底上映,后來調整到2017年春節檔,勇猛地闖進國產電影票房前十。除故事原型是“西天取經”外,與婚姻變故引發的公共話題不無關系。

作為偏商業的文藝片,電影《芳華》的票房迄今已超過14億元,與導演馮小剛的人氣和影片營造的集體回憶息息相關,但熱門話題也為其推波助瀾?!斗既A》原計劃在國慶檔上映,但在宣傳活動漸次展開的情況下延遲到12月上映。巨大的話題效應和兩極口碑迅速將該片票房推至10億元以上,亦成為馮小剛電影的最高票房。

另一處吸引觀眾眼球、提升票房的地方,是構建異域情境。脫離觀眾熟悉的本土環境,前往其他地域采風拍片,能給觀眾提供陌生感和新鮮度。這與那些追求視覺效果的電影其實道理相通,大多數觀眾進影院無非想要消遣。充滿異域風情的世界,為逃離現實生活的單調與乏味提供了機會。

而今,風光優美、費用又不高的東南亞成為中低成本商業片的首選。就2017年居于票房前列的電影來說,《戰狼2》的故事發生在非洲,《功夫瑜伽》和《大鬧天竺》的故事背景在印度,《殺破狼·貪狼》和《巨額來電》前往泰國取景。

續集是票房的保障嗎?

每年都會有幾部續集電影創造票房新高,好萊塢商業大片或漫威的超級英雄電影自不必多說。道理可想而知:觀眾嘗到第一口新鮮滋味,很難把持住不嘗第二口。2017年,《戰狼2》取得56.82億元總票房,是總票房第二名《速度與激情8》兩倍有余,除“主旋律”情節切合國民心理,口碑遞送和續集效應也有影響。

《羞羞的鐵拳》是“開心麻花”團隊在《夏洛特煩惱》后的又一部電影作品。他們的話劇積累了大量中青年觀眾,在《夏洛特煩惱》中尋到笑點的觀眾也繼續涌進了影院。

一般而言,系列作品到“三”就可能顯出疲勢,但作為“前任”系列的第三部,《前任3:再見前任》年末面對《妖貓傳》《妖鈴鈴》《奇門遁甲》等影片突出重圍,目前錄得票房19億元以上,可謂“黑馬”。“小鎮青年”的票房貢獻能力日漸凸顯,也提醒創作者不能忽視三四線城市的票房潛力。

韓寒的《乘風破浪》作為偏文藝的電影,票房佳績自然與韓寒的影響力有關,但與前作《后會無期》積累下的粉絲恐怕同樣密切相關。也有續集電影折戟,如袁和平重拍的《奇門遁甲》,即便有經典原作和視覺效果助陣,但拙劣的劇情和場面設計都難以服眾。

電影發展不僅關乎票房,還在于影片本身的質量與藝術探求。公認爛片取得再好票房也沒有意義,觀眾大概并不愿意反復受騙。王晶連拍三部《澳門風云》,質量每況愈下,2017年推出的《追龍》質量則相對上乘,可謂他的新千年最佳,票房最終位列華語電影第九。

電影質量如何觀眾都愿意買賬

奇幻片和喜劇片在2017年依然富有票房號召力,一齊為觀眾提供逃避現實世界的想象空間,《功夫瑜伽》《悟空傳》等莫不如此,《妖貓傳》甚至也可以歸入奇幻電影。當然,也有些奇幻電影視覺效果不佳,劇情荒誕,網絡大電影的質量都未能達到,卻公然擺在電影院圈錢。

倘若越來越多觀眾理性選擇觀影片目,不愿意再上當受騙,“爛片圈錢”現象未來幾年料將越發淡薄。像《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即便有電視劇積累的超高人氣,但因電影本身低劣的制作水準和劇情硬傷,上映后票房迅速遭遇斷崖式下跌。該片錄得5.34億元票房,但首周票房占比居然高達80%?!镀骈T遁甲》《機器之血》等電影與之相仿。

低成本喜劇片表現依然突出?!缎咝叩蔫F拳》和《縫紉機樂隊》延續了《夏洛特煩惱》和《煎餅俠》的風格,都是喜劇演員轉型導演獲得成功的代表。此外,還有吳君如首次擔任導演的作品《妖鈴鈴》和袁衛東執導、大鵬主演的《父子雄兵》。這些電影雖取得票房佳績,但側面凸顯華語電影市場的弊?。涸谟匈Y本就能拍電影的年代,主動權不再掌控在專業電影人手上。一些喜劇節目出身的演員因為受眾面廣,節目受歡迎也開始涉足電影行業。不論電影質量如何,不可否認觀眾愿意買他們的帳。

值得一提的是,相聲演員郭德綱導演的首部電影《祖宗十九代》,即將在2018年的春節檔公映。

“自來水”越來越重要

豆瓣等網站的評分對電影口碑的影響越發明顯,同樣可能遏制“爛片圈錢”的怪現象??诒粌H間接影響觀眾選擇觀影片目,還直接影響排片。明顯的例子是2015年《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的“自來水”群體,反例則是《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票房挫折。豆瓣的4.0低分佐證了影片的質量問題。

隨著社交媒體興起和評分機制重要程度提升,觀眾到處都能見到對一部新片的評分和評價。面對眾口一詞的負面評價,理性尚存的觀眾自然不愿意去體驗看爛片的痛苦。

這種情況,也出現在大量“北上”的香港導演身上。為了突破空間有限的香港電影市場,尋找新的生機,越來越多香港知名導演來到內地拍攝合拍片。無論因為“水土不服”,還是本意即圈錢,這批香港導演拍攝的電影僅從質量來看大多難以讓人滿意。

不過,香港電影多年發展出的敘事套路和工業制作流程,會進一步被內地電影人借鑒?!稇鹄?》就使用了1990年代香港動作電影中的敘事元素,一方面吸引大量觀看香港電影長大的中青年觀眾進入影院,另一方面電影本身的意識形態建構也保證它在官方和普通民眾雙方都獲得好評。

“視覺轟炸”和“流量明星”失靈了?

2017年的票房榜單不再全部由高成本大片占據。即便是國際榜單,好萊塢電影也非一家獨大,小成本的美國以外的“批片”嶄露頭角。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引發全民觀影浪潮,票房收入接近13億元,進入進口電影歷史排行榜前十名,超過漫威的超級英雄電影《美國隊長3》。

《摔跤吧!爸爸》在上映前并不被看好,但由于影片質量優秀,關注的性別議題各國皆存在,加之口耳相傳的超高口碑——在豆瓣網的評分高達9.1,最終創造了票房奇跡。

此外,西班牙電影《看不見的客人》,泰國電影《天才槍手》和美國電影《一條狗的使命》等低成本小眾文藝電影,都取得了理想的票房成績。這從另一方面說明中國的電影市場越來越理性,觀眾不再唯大片馬首是瞻,更關心電影質量。一些高投資電影和好萊塢大片的票房,反而未及預期或前作。簡單的“視覺轟炸”和“流量明星”模式,已經不足以讓影迷埋單。

2017年底上映的《芳華》取得國產文藝電影有史以來的最高票房,似乎也順理成章。這部改編自嚴歌苓同名小說的電影,講述了一代人的青春回憶,制作精良,激起了中老年觀眾的觀影熱情,可謂另一部年度現象級電影。通過口碑實現“逆襲”的小成本文藝電影,還包括聚焦慰安婦問題的紀錄片《二十二》和反映西藏民眾朝圣故事的《岡仁波齊》,兩部電影的票房都達到億級。文藝電影取得理想票房,除了影片本身質量優良,與各類電影新媒體、自媒體的踴躍推介都緊密相關。

2017年與以往最大的區別在于社交平臺發展,網絡的自發宣傳越來越重要。想將媒體或觀眾轉化為“自來水”,影片質量是關鍵所在。質量過硬,觀眾和增量觀眾就會浮現,就會有媒體自發宣傳。隨處可見的微信公眾號成為電影宣傳的重要平臺,《二十二》和《岡仁波齊》就是例證。“口碑為王”越發明顯,導演認真拍電影和媒體自發宣傳這種滾雪球式互動,激發出的力量難以估量。

雖然有不少低成本華語文藝電影佳作在2017年上映,譬如《一念無明》《暴雪將至》《嘉年華》等片,但仍然有更多獨立電影無法獲得上映機會。中國電影的市場格局想要繼續優化,這些電影就不該被排除在外。未來當有更多來自底層的聲音為這些被埋沒的好電影發聲,也會有更多民間放映組織傳播優秀電影。

無論抗衡大片和爛片結果如何,已經有越來越多觀眾趨于理性。電影市場或將自發形成“優勝劣汰”的良好局面。這是未來的希望所在。

網絡編輯:小碧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