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比煙花寂寞

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

責任編輯:吳悠

上世紀90年代,香港著名作家亦舒的作品曾是很多讀者的心頭之愛,其小說《她比煙花寂寞》更是風行一時。人們廢寢忘食、感同身受地讀著此書,在品味“你的旗袍,他的領帶”的故事的同時,洞見了光鮮人生背后的枯寂和美滿婚姻隱含的寂寞,不由得心有所感,也跟著寂寞起來。

如今,我要說的不是此類女子傷情的寂寞,也非英雄遲暮的寂寞,而是一種物的寂寞——它就是被嚴格限制燃放的鞭炮!

曾經喧鬧的爆竹如今啞然失聲(資料圖/圖)

爆竹的誕生

鞭炮,又稱“爆竹”、“爆仗”、“炮仗”、“紙炮”、“響炮”、“鞭炮”等,是國人再熟悉不過的慶典用品。這種慶典用品很拽,不是武器勝似武器,每年總有燃放鞭炮傷人的消息見諸報端。更要命的是鞭炮并不安分,制作者、運輸者、使用者稍一疏忽,那些包裹在紅紅綠綠的包裝紙中的硝酸鉀、硫磺、木炭、氯酸鉀,制作電光炮、煙花炮和彩色焰火時加入的鎂粉、鐵粉、鋁粉、銻粉、無機鹽、鍶鹽、鋇鹽、鈉鹽便在空氣中來個集體無意識狂暴,不但炸碎了疏忽大意者的發財夢、還奪走了他們的健康甚至生命,一舉摧毀了他們的家庭和家人的幸福……

鞭炮是國人再熟悉不過的慶典用品(資料圖/圖)

難以理解的是,國人對如此危險的鞭炮卻情有獨鐘,居然寵了它2500多年——我用體育老師教的數學模糊地算了一下,2018-2500=-482,也就是說距今2500年前是公元前482年,時值周敬王三十八年,那年70歲的孔子結束周游,由衛國返回魯國,總結一生后,他給了自己一個“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高度評價,他對這一年齡的認知定位至今仍被人奉為圭皋;同年,吳王夫差在泗、濟之間鑿了一條東起湖陵、西到濟水的人工河菏澤水,并與晉、魯、周等國會于黃池(今河南封丘),吳國奪得了霸主的位置,勾踐卻不懼它的霸主虛名,趁吳王北征之機,發動了復仇戰爭,越國大獲全勝,俘虜吳太子友,焚燒吳都姑蘇……

越國大獲全勝后,興奮的百姓用越國常見的竹子燃起了篝火,并在一片噼里啪啦的爆竹聲中載歌載舞,以示慶祝。

這種爆竹的發端僅是我的個人推測,不足為信。那么爆竹真正起源于何時呢?

民俗學家認為,爆竹起源于遠古時期敬神驅邪的“燎祭”。因竹子干燥易燃燒,是“燎祭”時經常釆用的原料。當人們發現竹子在燃燒中會爆出巨響后,便發展出專門燃燒竹子的“爆祭&r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