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民融合,讓中國軍隊不一樣
軍改,是科技創新驅動體制創新。新的軍兵種,提出新的作戰內容,要求建設新的戰力,對新的武器裝備類別發展提出需求,這蘊含著巨大商機。而軍民融合,就是通往未來的關鍵路徑。
責任編輯:姚憶江
2017年12月26日,順豐在云南一座機場展開無人機試飛投遞。
(本文首發于2018年3月1日《南方周末》)
軍改,是科技創新驅動體制創新。新的軍兵種,提出新的作戰內容,要求建設新的戰力,對新的武器裝備類別發展提出需求,這蘊含著巨大商機。而軍民融合,就是通往未來的關鍵路徑。
2017年被稱為中國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元年,2017年1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決定設立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歷史的轉折點往往取決于關鍵的一兩步,建成世界一流軍隊,將從根本上扭轉鴉片戰爭以來中國軍事上的弱勢。”軍事科學院的一位學者指出,而軍民融合,就是通往未來的關鍵路徑。國家整體創新能力的提升,為軍事創新注入強勁動能,而用好國家創新能力,關鍵在于深化軍民融合。
2017年,在解放軍的發展坐標上,樹起三座標桿:2020年、2035年、21世紀中葉。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戰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力爭到2035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
2035年,這個不遠不近的年份,如磁鐵般吸引著一代中國軍人。
民營物流公司紛紛“參軍”
突如其來。2018年1月24日,位于云南的某陣地雷達受損,急需更換部件。
應急響應機制隨之啟動,南部戰區空軍某基地的軍令層層傳達,就近的空軍某場站官兵準備好物資,運上的卻并不是軍機。與他們辦物資交接的,是順豐快遞公司人員,檢查包裝、標簽打碼、簽字確認……6套雷達維修器材被順豐小哥裝進中型無人機吊艙。
無人機騰空而起,幾雙眼睛在屏幕的那一邊注視著它的飛行軌跡。順豐的飛手根據風速、風向和空投位置,遠程操縱無人機在人眼見不著的云間穿行。目的地在即,無人機下降至300米高度,投放吊艙,到達200米高度打開了降落傘。
一臺魚雷般大小的鐵疙瘩落地,離計劃落點偏差不到50米。“親,你的貨到了。”1分鐘后,雷達站官兵驅車前往,收取維修器材,監視空中不速之客的窟窿得以補上。
與此同時,在陜西,中部戰區空軍某雷達站1名戰士被毒蛇咬傷。毒液順著血液蔓延,可70公里的山路,卡住了戰士緊急救治的時間窗口。如果采用傳統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