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案例:怎么打造社區公共空間

社區公共空間的打造是為了民眾(for people),空間打造的過程要依靠民眾(by people),空間打造完成則屬于民眾(of people)。

責任編輯:戴志勇

灣北社區公共空間的征名活動。(作者供圖/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3月1日《南方周末》)

編者按: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公共場域與公共空間的缺乏,是一個很突出的問題。我們常常說要改善公共治理,社區的公共空間,就是一種具體而有力的載體。但是,一些基層政府花了不少錢做的基層公共空間,卻經常處于閑置狀態。如何打造一個社區公共空間?本文提供的這個真實案例,可能比激活閑置的基層公共空間難度更大一些,但很多鮮活的經驗是相通的,供讀者參考。

社區公共空間的打造是為了民眾(for people),空間打造的過程要依靠民眾(by people),空間打造完成則屬于民眾(of people)。這樣,何愁不能解決公共空間缺乏人氣的問題?

常見問題:缺人氣的公共空間

現在越來越強調政府的“服務功能”,不同的職能部門、群團組織皆強調在社區建立服務中心、服務站點或是打造服務陣地。這些服務陣地可稱之為“社區公共空間”。這些服務空間往往規模巨大,動輒成百上千平米,硬件建設完美,內部裝修精美,服務板塊齊全,服務設備完善。但比較尷尬的是,這些空間常常缺乏人氣,即社區民眾并不愿意主動去這些地方??梢哉f,這些精致的服務空間多數時候像陳列室,像展覽館,有人來視察,不同單位來參訪時才會有“人氣”,隨后則“人去樓空”。

為何我們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打造的公共活動空間總沒有人氣呢?為何社區民眾并不“買賬”呢?其中的原因可能很多。例如,社區內原本并沒有這樣規模巨大的閑置場地,后來要打造服務陣地,只能“看菜下飯”,社區能找到什么樣的空置場地就將就改造一下。這些場地本身可能有很多限制。譬如,不親近居民生活區,位置可能偏遠,交通可能不便,不容易被找到,甚至在高墻大院內,閉門鎖戶……這些都會限制社區民眾主動去活動的可能性。

但在我看來,最重要的原因還在于,這些社區公共活動空間雖有“公共”之名,卻無“公共”之實。在公共空間的打造過程中,社區民眾缺乏話語權,也缺乏參與性,其誕生常常是由行政部門自上而下主導完成。民眾沒有參與公共空間的打造過程,往往不知道公共空間的存在,就算知道它的存在,也認為那是“政府的”,“與我們無關”,缺乏認同和歸屬??梢哉f,這才是社區公共空間缺乏人氣的癥結所在。

社區工作的兩大傳統

對社會工作專業而言,所謂“不忘初心”則要回看“社區睦鄰運動”、“社區發展”的歷史傳統。巴涅特、亞當斯等人引領的“社區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柯珂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