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女山下:大清王朝肇興地
東北邊陲的一個彈丸之地,歷史上卻承載了那么密集而吊詭的國祚興衰,被兵燹炮火抬升到地緣政治的向度……
責任編輯:楊嘉敏
東北邊陲的一個彈丸之地,歷史上卻承載了那么密集而吊詭的國祚興衰,被兵燹炮火抬升到地緣政治的向度……
公元1423年3月初,一個大雪紛飛的日子,李滿住率部眾千余戶,啟程離開鳳州(今吉林省梅河附近),去往渾江之畔的兀剌山(今五女山)下的甕村。被朔風裹挾的雪花兒飄落在李滿住的札甲上,頭盔上的紅纓在白雪映襯下顯得格外鮮艷。大軍身后踩出的腳印和馬蹄印,在雪地上留下一串串省略號……
作為建州女真的第三代首領,李滿住萬萬沒想到,他移師去的五女山下,竟成為日后建州女真繁衍生息、悄然崛起的地方,更為后來努爾哈赤統一東北女真各部打下了基礎,成為大清王朝的肇興之地。
建州衛,是明代朝廷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的軍事、行政管理機構。李滿住是個根正苗紅的建州貴族,他的祖父阿哈出,是明朝建州女真的第一代首領,更是明成祖朱棣的岳父。李滿住和努爾哈赤也有血緣關系:李滿住的舅舅,是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隔著風云激蕩的百年時光,歷史把這兩位建州女真的杰出領袖,推到了亂世前臺,兩雙大手冥冥中握在了一起。
高句麗:易守難攻古山城
2017年秋天,我輾轉來到桓仁鎮。時值霜降將至,連日降雨,讓這座遼東古城籠罩在一片氤氳中。此時,當南方人還在翹首期盼楓葉綻放,五女山已是漫山紅遍,層林盡染,很多地方還鋪滿凋落的腐葉兒。置身于紅彤彤的山林中,我這萬里迢迢從大西南奔赴大東北尋古探幽的野心,也立時被通天透地的楓林點燃,腳步頓時輕快起來。
秋到五女山。
歷史和神話向來是一對孿生姐妹。這里的“五女”可不是一個陰柔名字,傳說,古代曾有五名美麗女子屯兵其上,鋤強扶弱,威風八面,故此山得名。日本作家菊田貞二《東三省古跡遺聞》也載:“唐朝有五女踞山為伍。山高千仞,兩峰對峙,形勢雄險。第一峰成平圓形,內圍巨石,分東西二門,為天然石城,可容萬人。”
五女山,位于遼寧桓仁滿族自治縣桓仁鎮北側8公里處。雨停后,陽光初現,空氣清新。我從立有“五女山山城”石碑的山門開始攀爬,腳下的古道沿山谷曲折盤旋,好像連著蔚藍的天際,也連著歲月的盡頭。此處名為“十八盤”,路寬一點五米左右,形狀不一的青石板鑲嵌在彎彎曲曲的坡道上。山野里,白樺林、水曲柳、紫椴、黃榆、白蠟、刺槐、山楊和灌木叢等失卻了本來的顏色,無不被五角楓、假色槭、茶條槭、色木槭、雞爪槭染紅主宰。
五女山古道。
才走到半山腰,就看到了我想看的東西——城墻、哨所、兵營、蓄水池等遺址。
這些,當然不是李滿住駐軍五女山下時修建的,或者說跟他沒有直接關系,而是早遠得多的高句麗第一代王城遺址。我腳下的古道,就是當年高句麗人進出山城的主要道路。粗糲的石塊,盤山小道,不知承載過多少車馬糧草、盔甲器械。高句麗,是一個曾經稱雄于中國東北和朝鮮半島北部的中國古代少數民族地方政權。之前我在五女山高句麗博物館看到《北史》82卷,了解到公元前37年(漢元帝建昭二年),東北地方政權“夫余國”的庶出王子朱蒙,不堪忍受王族內部之爭而棄國南逃,來到桓仁縣五女山上,建立了高句麗第一代政權,將王都“紇升骨城”筑于山頂。每至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