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漂族”難題不可忽視解決水土不服 多方保障要跟上
城市“老漂族”,異鄉生活的他們,在缺乏城市歸屬感的同時,更面臨著巨大的“心理空巢”。
城市“老漂族”,異鄉生活的他們,在缺乏城市歸屬感的同時,更面臨著巨大的“心理空巢”。
今年春節期間,微博上的一條短視頻讓不少家庭在歡聚之余,多了一份思考。這個視頻以白描的手法,講述了一位山東青島籍的張阿姨在北京的生活現實:在陌生的城市,每日操持著繁忙的家務,同時也經歷著精神世界的孤獨。
“張阿姨”的身后站著一個群體,本該頤養天年的他們,為了支持兒女的事業、照顧第三代孫輩,成為了城市“老漂族”,異鄉生活的他們,在缺乏城市歸屬感的同時,更面臨著巨大的“心理空巢”。而這個群體的規模相當龐大,據國家衛計委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顯示,全國2.47億流動人口中,流動老人有將近1800萬,其中,專程為照顧晚輩而流動的老人比例高達43%。
“老漂族”的出現有兩個重要推力。一方面,城鎮化與人口流動大背景促使無數年輕人在城市成家立業,父輩老人投奔子女以滿足其養老需求,另一方面,在城市中打拼的年輕人無法為照看下一代付出太多時間和精力,老人緣于強烈的傳統責任倫理,愿意盡最大努力減輕子輩的生活負擔,哪怕自己做出犧牲。鑒于在可預見的將來,這兩個推力還將繼續發揮作用,因此有專家預測,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二孩政策”的實施,“老漂族”群體的規模還會不斷擴大。
國人習慣安土重遷,對老年人來說,在異鄉生活的不適感只會更加濃重。在陌生城市里的水土不服、生活方式的變化、和兒孫之間的代際沖突、鄉愁的難以排遣以及社會保障的缺乏,都會對“老漂族”構成巨大的困擾。而“老漂族”現象之所以日益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何處安放老漂族的晚年與幸福”之所以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就是因為“老漂族”并非單個家庭的個例,而是不可忽視的社會人口現象。
就此而論,“老漂族”現象及其背后的一系列問題,既關乎老年民生、民權和民意,實際也關系到社會政策和公共服務的走向。在老齡化社會已是客觀現實的背景下,如果“老漂族”養老的問題得到順利破解,中國應對老齡化無疑會從容得多。
在物質層面,“老漂族”面臨的主要問題集中在公共服務與保障覆蓋上,反映了基本公共服務欠均等。從制度來看,目前的相關公共服務與社會保障政策仍具有明顯的戶籍分割痕跡,平等服務社區內常住人口的政策理念有待進一步落實。近年來,異地就醫結算、老人投奔子女可落戶等政策在一些地方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面對“老漂族”群體迅速擴大的現實,相關措施尚需進一步推進才可滿足需求應該是一個共識。
而在精神層面,由于老年人離開原有的生活環境就意味著必須經歷再社會化的過程,從頭建立社會關系網絡,這對老年人來說往往是一個巨大的困難,因此“無聊”、“孤獨”就成了描摹“老漂族”狀態最常用的詞語。解決這一問題,家庭的作用不言自明,而除此之外,社區的角色也非常重要。最近媒體報道,杭州西湖區文新街道陽光社區于2017年10月掛牌成立的“老漂族”幸福家園工作室,為老人們提供了一個聊天平臺,大家可以就怎么化解家庭矛盾、如何有效開展隔代教育等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此外,工作室還會邀請專業人士來上課,內容包括剪紙、手工制作、工藝美術、茶道、花道、古琴等。杭州的做法是一個創新也能提供一些啟示。把居家養老需要與社區服務的供給進行良好的對接,這是老齡化社會中一種主流的養老方式,有鑒于此,如何通過有效途徑拓展社區服務項目、提高社區服務質量便成為了一個亟須面對的問題。
人民日報最近有文章指出,“如何破解‘老漂族’養老難題,不僅考驗著‘異地養老’模式的健全與完善,更是社會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務改革的一道時代命題。”而要答好這道命題,顯然需要多方的努力和協作。
(來源:南方都市報)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