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自己生活的社會和時代負起了責任” 博伊斯與白南準的跨時空對話
“在各種折磨中,他需要堅定的信仰和超人的力量;他達到了未知,培育了比別人更加豐富的靈魂。當他陷入迷狂,終于失去視覺時,他卻看見了視覺本身?!?/blockquote>責任編輯:邢人儼
博伊斯是退役軍人,白南準則是音樂出身,兩人在1960年代的“激浪派”藝術運動中相遇。
(本文首發于2018年3月8日《南方周末》,原標題為《“他們為自己生活的社會和時代負起了責任” 博伊斯與白南準的跨時空對話》)
“在各種折磨中,他需要堅定的信仰和超人的力量;他達到了未知,培育了比別人更加豐富的靈魂。當他陷入迷狂,終于失去視覺時,他卻看見了視覺本身。”
1963年3月,白南準在德國伍珀塔爾的帕納斯畫廊舉辦了名為“白南準電子電視和音樂博覽會”錄像藝術展。在這個展覽上,電視屏幕第一次被引入當代藝術展覽。比電視機的出現更具有新聞性的是約瑟夫·博伊斯和白南準共同上演的行為:博伊斯用斧頭把一臺伊巴赫鋼琴砸得粉碎,白南準將三架鋼琴拆解、毀壞。對兩位藝術家來說,鋼琴象征保守的藝術傳統,用暴力摧毀鋼琴,意味著藝術革命風暴的到來。
德國杜塞爾多夫美術館館長、策展人之一格雷格·楊森博士認為:“白南準的破壞,更多采用的是音樂這種形式,包括破壞小提琴。而博伊斯的破壞是一種對材料的運用,比如將毛氈、油脂這樣的東西運用在創作中(編者注:經歷過戰爭年代的博伊斯曾用毛毯裹住全身,并在外面涂上一層很厚的脂肪油,以此求生。在著名的《油脂椅》里,博伊斯在一把木椅子上堆滿了油脂,并插上一支溫度計。椅子象征人體結構和秩序,油脂意味著療傷,并隨溫度變化產生變形)。這樣的創作方式,讓他們在激浪派運動中相遇了。整個激浪派運動,有非常反傳統的行動,很多觀眾當時都大喊著:‘停下來,你們停下來。’但是藝術家卻非常高興。”
激浪派難以定義,卻立場鮮明地摒棄藝術與非藝術之間的區別,它試圖回歸生活和自然,關注和體會具體的現實。博伊斯和白南準無疑是其中代表人物——前者是20世紀最重要的西方藝術家之一;后者被稱為“錄像藝術之父”。
上海昊美術館推出的“見者的書信:約瑟夫·博伊斯×白南準”特展匯集了兩位藝術家各個時期的代表作,半個世紀過去之后,這些作品依然具有先鋒實驗性。
“我認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ee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