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格考試取消后,心理咨詢業何去何從 “我們不需要心理熱”
隨著受過專業教育和訓練、具有職業倫理和科學精神的心理咨詢人員的成長,偽心理服務的市場會慢慢萎縮。
責任編輯:袁端端
甘肅省婦幼保健醫院,在進行沙盤游戲心理治療的孩子。
(本文首發于2018年3月8日《南方周末》)
130萬心理咨詢師持證人員中,真正技能過關的有多少?魚龍混雜的市場讓大眾無所適從。隨著受過專業教育和訓練、具有職業倫理和科學精神的心理咨詢人員的成長,偽心理服務的市場會慢慢萎縮。
2018年的春節假期,對中國的心理學界來說有些難熬。
2月15日,大年三十,國內三大心理健康學術機構——中國心理衛生協會、中國心理學會、中國社會心理學會共同起草了《關于開展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活動的共識聲明》(以下簡稱《共識聲明》),重申依法依規開展服務和培訓,同時,也對“打著心理學旗號以精神控制和牟利為目的的活動”表達了抵制和譴責。
這和一篇報道有關,一個月前,南方周末報道了中國心理咨詢業日趨市場化和商業化的背后亂象,引起社會熱議(詳見2018年1月8日《“野雞心理學”席卷而來》)。
也和行業亂象有關,三大學會在起草背景中特別說明,雖因報刊報道的特定事件所起,但并不僅僅針對具體報道或具體某種“治療”行為。
與此同時,正在進行的2018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朱永新提交了一份關于加快《心理師法》的立法提案。“中國國民心理健康問題比較突出,心理健康立法與世界各國差距較大,心理健康服務行業無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朱永新提案說道。
從被熱議到出聲明,再到上兩會提案,中國的心理咨詢業到底怎么了?
“大師滿天飛”
過去15年里,心理咨詢在中國,如同美發美容、廚藝、開挖掘機一樣,被視為一種勞動技能。而在發達國家,心理咨詢多屬于一類醫療技術。
中國有130萬名心理咨詢師持證人員。乍一看,數目龐大。按照發達國家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專業人員與居民人口1∶1500的比例,中國需要的僅約86萬名專業人員。
但事實上,有證不等于能從業,能從業不等于正規。
湖南天舟文化心理健康服務中心主任梅玉峰把心理咨詢資格考試比作高考,“資格證相當于大學錄取通知書,通過考試不代表具備相應的執業能力。”
在他看來,現實是什么流派都懂一點的咨詢師隨處可見,要價離譜的“大師”滿天飛。梅玉峰推測,130萬持證人員中,真正技能過關的并不多。
中國心理咨詢資格證的含金量一直飽受詬病。南方周末記者走訪得知,一個二級咨詢師的誕生,僅需突擊短訓半個月。通過考試、獲得從業資格后,持證人轉身開起心理咨詢室、工作坊。業內有人調侃,這甚至成為下崗再就業的一種出路。
事實上,考證培訓本身并不能帶來足夠的從業技能。真正上崗之前,心理咨詢師需要接受系統的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