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機制“升級”:退出常態干預,交由市場決定

隨著此輪美元指數回升帶來的人民幣匯率升勢遏止,未來市場預期分化,人民幣很可能將進入雙向波動階段。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人民幣匯率在1月份經歷了近3%的快速上升后,于2018年2月8日從6.2850的開盤價一度貶至6.3400,創下自2015年8·11匯改以來最大跌幅。(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3月8日《南方周末》)

隨著資本外流等因素帶來的單向貶值預期消散,貨幣政策當局也在逐漸退出以“逆周期因子”為標志的市場調控政策,更大程度地由市場供需來決定匯率波動走勢。

2018年3月2日,人民幣兌美元中間價比上一交易日略升18點,至6.3334。

此前數日,美聯儲新任主席鮑威爾國會“首秀”時表示,美國經濟前景向好,將保持漸進加息步伐的觀點,引發美元指數急漲,并在2月28日令人民幣中間價下調148基點至6.3294。

隨著此輪美元指數回升帶來的人民幣匯率升勢遏止,未來市場預期分化,人民幣很可能將進入雙向波動階段。

回顧2017年以來人民幣匯率走勢的變化,可以看出,隨著資本外流等因素帶來的單向貶值預期消散,貨幣政策當局也在逐漸退出以“逆周期因子”為標志的市場調控政策,更大程度地由市場供需來決定匯率波動走勢。

早在2017年初,貨幣當局對企業境外“非理性收購”的管制生效,前期外儲急劇下降帶來的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大幅緩解,同時隨著美元指數走弱和宏觀經濟向好,人民幣已具備實質性升值條件。

但在單向貶值的市場預期下,人民幣升值遲遲未能實現。直至央行在5月25日引入“逆周期因子”,大幅過濾因市場情緒帶來的“交易噪音”后,人民幣匯率才在此后三個月內出現了近6%的強勢“補漲”。

市場情緒的轉換,使得支撐人民幣匯率升值的諸多實質性因素陸續浮出水面:外匯儲備規模從下降轉為全年增長;房地產、酒店等境外資產性收購同比減少80%以上;歐洲央行等境外機構大幅增加人民幣資產配置等等。

中金公司研究報告顯示,在人民幣匯率大幅升值帶來的市場單邊貶值預期轉向壓力下,2017年8月份已顯示出人民幣匯率市場中的“逼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Golradi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