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混改,究竟改什么?
混改背后涉及國資監管體制改革,是國企混改的核心。過去“管人管事管資產”的國資監管方式,被普遍認為效率低下,捆住了國企的手腳,甚至形成了中國式的內部人控制。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聯通混改最大的亮點在于,聯通集團的國有股權從63.7%下降為36.67%,也就是從絕對控股變成了相對控股。
(本文首發于2018年3月8日《南方周末》)
前兩批共19家國企混改試點中,目前7戶已經完成引入戰略投資者、重組上市等工作,引入各類投資者40多家、資本超過900億元。
混改背后涉及國資監管體制改革,是國企混改的核心。過去“管人管事管資產”的國資監管方式,被普遍認為效率低下,捆住了國企的手腳,甚至形成了中國式的內部人控制。
2018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東方航空集團公司董事長劉紹勇對南方周末記者說,繼東航物流子公司2017年6月進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后,東航集團層面再度提出混改。“中央希望我們要加快國企改革,十九大報告里面講得很清楚,所以說我們貫徹落實中央的要求。”
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依然是兩會熱點。過去一年,東航集團物流子公司、中國聯通(600050.SH)相繼完成混改,百度、阿里、騰訊以及京東(BATJ)等代表行業先進性的民企巨頭紛紛入局,成為新一輪混改的一大特點。
定位長期戰略投資者的BATJ,將在國企混改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募集發展資金
國企產權制度改革的開端可追溯至1993年。是年11月,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若干問題的決定》,指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即股份制。
當時,國企改革已刻不容緩。1994年初,國家經貿委等9個部門成立聯合調查組,對上海、天津、沈陽等16個重要工業城市的國企財務狀況做調查,結果顯示虧損面已達52.2%。
盡管產權改革始終在收與放、進與退的兩難之間苦苦摸索,但大部分優質國有企業后續均按照公司法進行改制,許多還登陸資本市場。
“總體上看,中央企業在產權層面已與社會資本實現了較大范圍的混合。”2018年1月31日,在國務院國資委于北京召開的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情況通氣會上,國資委產權局副局長郜志宇介紹說。
國資委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