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入市”五年改革:“沉睡的土地資本”被喚醒
越是發達地區,土地流轉的需求越旺盛。因為經濟基礎好,消費不斷升級,一些企業為了提供市場緊俏的高品質、標準化作物,紛紛到農村“收地”,規?;洜I。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從五年前開始,農地入市改革使大片拋荒土地得到集約利用。
(本文首發于2018年3月8日《南方周末》)
截至2015年底,全國家庭承包耕地流轉面積達到4.47億畝,占家庭承包經營耕地總面積的33.3%。
越是發達地區,土地流轉的需求越旺盛。因為經濟基礎好,消費不斷升級,一些企業為了提供市場緊俏的高品質、標準化作物,紛紛到農村“收地”,規?;洜I。
2018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政策,探索宅基地三權分置等各項改革舉措。
系列改革事項中,最受矚目的當屬宅基地。自2013年10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布“農地入市”決議后,五年來此項改革已經進展頗快。
在發放全國首筆宅基地抵押貸款的義烏,已經把使用權入市區域擴展至市域范圍內的集體成員之間。此前,宅基地買賣只允許在村集體內部發生。
相較而言,集體耕地的承包經營權不存在流轉范圍的限制。在浙江嘉興市海鹽縣,改革者把“經營權”從“承包經營權”中獨立出來,使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離”,并將土地附著物與經營權相結合,獨辟蹊徑拓展出一項單獨的權利。實現了憑借耕地經營權進行抵押貸款的突破。
義烏、海鹽皆為農地入市改革試點。其他一些試點地區則開始推進農村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試圖打破國有土地對土地市場的壟斷,改變集體土地與國有土地“同地不同權”的歷史。
一般而言,農地入市的關鍵點包括宅基地使用權、耕地承包經營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等。長久以來,中國土地管理法、擔保法等法規,對集體土地抵押、轉讓有多層限制,農地被稱為“沉睡的土地資本”。
2015年2月以及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國務院開展試點工作,暫停實施相關法規對集體土地入市的限制條款,農地入市改革才得以在法律層面綠燈放行。
“向前走了一小步,但這一步很關鍵。&rdquo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