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醫改第十年,仍處于深水區

“只要醫院還在創收,所有改革成效都會被抵消掉?!?/blockquote>

責任編輯:蘇永通 助理編輯 溫翠玲

2017年11月26日,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任橋鎮泰山村,83歲的村民唐廣玉享受到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家庭醫生是實現分級診療的關鍵。(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3月8日《南方周末》)

與巨額財政投入相伴的,是衛生總費用的迅速上漲。居民實際自付費用也增加了,“醫保報銷的費用不足以抵消增加的費用”。

“分級診療這個方向肯定是對的,但短期內馬上下沉到社區并不容易,因為家庭醫生還是比較缺。”

“只要醫院還在創收,所有改革成效都會被抵消掉。”

“怎么保證醫務人員有合理的收入,這個很重要,畢竟醫生是醫改主體。”

2018年是新醫改推進的第十年。2009年3月,以中共中央、國務院公布《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為標志,新一輪醫改正式啟動。

2016年8月,在時隔20年后召開的最高規格的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強調,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到了啃硬骨頭的攻堅期。

作為一項世界性難題,中國的新醫改取得了哪些成績,還有什么不足,民眾獲得感如何?南方周末記者采訪了全國兩會部分代表委員和相關專家,對過去9年的新醫改進行了回顧和梳理。

代表委員:醫改“永遠在路上”

新醫改啟動時,提出了“有效減輕居民就醫費用負擔,切實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近期目標,和“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的長遠目標。

9年過去了,兩個目標的實現程度如何?被問及這個問題時,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助理吳明表示“太難回答”。

“10年了,(有人會問)抗戰都勝利了,你們到底做了什么?”吳明說,“(我們)確實在做,包括公共衛生之類,那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還有大范圍的公共健康干預,那都是別的國家做不到的。”

吳明認為,一方面,醫改9年來取得了很大成效,比如建立了全世界最大的醫療保障網,在制度層面實現了十幾億人的全覆蓋;但另一方面,醫改所要解決的問題是幾十年長期積累的,涉及方方面面,影響因素眾多,解決起來還需要一個過程。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衛計委原主任方來英認為,新醫改“當然成功”。不過,他用“永遠在路上”來形容醫改進程,“還有許多問題亟待解決”,“歷史仍然是螺旋前進的”。

全國人大代表、丹東市第一醫院副院長金京哲也認為,醫改“永遠在路上”。他說,“看病貴、看病難”問題已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決,因病致貧現象比以前少了,但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公立醫院如何保證公益性,如何讓最底層的老百姓花最少的錢治好病。

2018年3月2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大會新聞發言人王國慶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肯定了新醫改取得的成績,也坦承面臨很多問題和難題,如“看病難、看病貴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zero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