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三省爬坡過坎,有何想法與辦法

要振興東北經濟,不能少了民營經濟;要發展民營經濟,不能不優化營商環境。

責任編輯:錢昊平 溫翠玲

2018年3月6日,黑龍江代表團分組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南方周末記者 譚暢/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3月8日《南方周末》)

要振興東北經濟,不能少了民營經濟;要發展民營經濟,不能不優化營商環境。

在這樣的財政壓力之下,指望地方政府“放水養魚”是不現實的,地方政府會因為財政壓力巨大,等不及企業長大就“竭澤而漁”。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開幕。下午,全國人大代表、中央政治局委員孫春蘭參加了吉林代表團的全體會議,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在感謝吉林選區選舉她為代表后,孫春蘭的發言幾乎都圍繞著東北振興。

自稱“老東北”的孫春蘭,不斷為東三省的轉型發展鼓勁:“我覺得有一些問題是需要一些過程,要對未來充滿信心,而且我們也積累了一些經驗,走出了一些路子。”

2017年,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地區生產總值分別為23942億元、15289億元和16200億元,增速分別為4.2%、5.3%和6.4%(同期全國增速為6.9%),與2016年相比分別增加5.4、-1.6和0.1個百分點。

國家發改委總結三省經濟形勢稱,“回穩向好態勢更加明顯,特別是遼寧省主要經濟指標均由負轉正,經濟增速結束了連續兩年全國墊底的局面,筑底回升趨勢明顯。”

作為東北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省份,遼寧的發展一直備受關注,3月5日下午,遼寧省委書記陳求發談及振興東北時說,要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切實提高發展質量。

南方周末記者在“兩會”期間采訪發現,來自東三省的代表們對于重振東北的迫切性與艱巨性有一致認識,同時他們也希望外界不要妖魔化東北經濟。

至于振興的辦法,代表們開出了許多不同的“藥方”,他們積極自救,寄望通過國企、行政審批體制等一系列改革能走出低谷,也呼吁上級能給予更多支持。

東北經濟在回暖?

有代表建議南方周末記者,在問“東北經濟怎么了”之前,先問“東北經濟怎么樣”。

引起熱議的“新東北現象”出現于2014年,東北三省經濟增速大幅回落,經濟增長排名全國墊底,尤其是遼寧省出現了“斷崖式”下滑。除了2016年吉林省比全國增速高0.2個百分點之外,東三省在2014年之后經濟增速全部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而東北增速大幅下滑又主要表現在第二產業上。

相比2014年,如今情況有所好轉。以2017年地區生產總值最高、GDP增速由負轉正的遼寧為例,遼寧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梁啟東認為,可以用三句話概括遼寧的經濟:觸底起穩,穩中向好,穩中有升。“經過這幾年的調整,經過很長時間的低谷期,應該說是觸底起穩了。不能說都升了,都好了,但是確實有向上的趨向。&rd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周凡妮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