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扶貧,授人以漁” 吹響脫貧攻堅號角,碧桂園探索扶貧新路徑

“久困于窮,冀以小康。”中華民族追求數千年的夢想即將實現。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六千多萬貧困人口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10.2%下降到4%以下。三年后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今年兩會上,中央再次吹響脫貧攻堅號角。

“我也窮過,我知道貧困是怎么一回事。我會響應中央的號召,繼續努力,精準幫扶相對貧困戶,為三年精準脫貧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更大貢獻。”全國政協委員、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國強多次表態。

精準扶貧,民企亦是中堅力量。

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教師施工現場為學生講解水準點

提案者,更是踐行者

“如果年輕人都能接受良好的職業培訓,我們國家將擁有大量具備專業技能的人才……就算是種田,也應該接受系統的職業教育。”今年兩會上,楊國強依舊關注教育扶貧。

這位房地產企業家只字不提房地產,卻已連續5年關注教育扶貧。

在《關于滿二十周歲才允許出來工作的提案》中,楊國強分析說,當前有相當部分年輕人,中學畢業便去工作,其知識和能力并不能滿足工作所需。但是,很多企業卻面臨著技能型、實用性人才匱乏的窘況。

問題已上升到政策層面。2017年初,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就預測,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2020年的人才缺口將超過1900萬,2025年這個數字將接近3000萬。

全面推進職業教育并實現精準扶貧,勢在必行。難能可貴的是,提案者亦是踐行者。

早在2013年,楊國強就投資4.5億元,創辦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至今仍是全國唯一針對貧困生全免費的高校。2014年9月,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正式開學,截至目前,共招收1420名貧困學子,由碧桂園負責一切教育費用,并發放日常生活補貼。

多年來,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始終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養模式,2017年首屆290名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9.66%,逾六成獲得基層管理或技術骨干崗位,11人月薪過萬元,平均工資超過一般本科畢業生。

“教育扶貧,授人以漁;一人成才,全家脫貧”,這十六字箴言凝聚著碧桂園的教育扶貧理念,也見證著楊國強的人生軌跡。

少時家貧,在楊國強的記憶中,自己在18歲之前沒有穿過鞋,在政府的資助下完成學業,從泥瓦匠手藝艱難起步,最終創辦碧桂園。

這段艱辛的生活經歷,堅定了楊國強回報社會、扶貧助困的志向,也注定其對教育扶貧的方式情有獨鐘。

精準扶貧,有“職”不貧

“知識改變命運”,在綠樹成蔭的國華紀念中學校園中,西方思想家弗蘭西斯·培根的名言隨處可見。

對此,楊國強有著更真切的領悟,“知識是戰勝貧窮的最好利器,擁有知識方可改寫一個人乃至國家的命運。”

1997年初,正值事業起步之時,楊國強即投身教育扶貧事業。一天,他走進廣州羊城晚報社,稱愿意捐資設立“大學生助學基金”,并當場拿出100萬元的支票,委托該報社負責發放這筆助學金。

不過,楊國強當場卻提出兩個讓人意外的條件,一是不能讓任何人知曉捐助者,二是要與被資助者簽下一份《道義契約》。自此,每年都有100萬元準時匯入“仲明大學生助學金”賬戶,并且捐贈額從2006年起增至200萬。

“扶貧要扶到根子上。”2002年,楊國強創辦全免費的慈善高中國華紀念中學。當時,這幾乎花費了他一半的資產。

“扶貧不分故鄉與他鄉。”2007年,碧桂園開始參與幫扶四川馬邊、甘洛兩個國家級貧困縣項目,共出資3000萬元分別在兩縣各建一所當地唯一的職業高中,幫助少數民族貧困學子掌握技術技能。

“把職業教育的課堂搬到田間地頭。”2012年6月,針對農村人口居住分散、組織難度大的特點,碧桂園開始嘗試新的教育扶貧方式——“送技術技能下鄉培訓項目”。

最初,該項目的試點定在清遠市佛岡縣水頭鎮,對全鎮16-60周歲適齡勞動力開展免費的技術技能培訓。鄭新有正是受益者之一。

“兩張床拼在一起,五六個人睡這里。那時候,就是靠夫妻倆砍木頭,去搬木頭維持生活。”憶起2013年之前的生活,鄭新有仍滿目辛酸。

從碧桂園的家政育嬰師培訓班畢業后,“伐木工”鄭新有成為月嫂,最高月份收入達11000元。那時起,碧桂園已邁出從教育扶貧到產業扶貧的第一步。

“產業扶貧和教育扶貧 一個不能少”

“我們純粹是受益者,沒有付出資金成本,沒有風險。”樹山村一名村民對碧桂園扶貧項目滿懷感激。

2010年,碧桂園結合自身優勢,選定廣東省英德市樹山村作為“綠色產業扶貧”試點,發展以苗木種植綠色產業為龍頭,配以住房改造、飲水、道路、電網、通信的“一帶五”扶貧開發整村推進工程。

上述項目中,由碧桂園派駐專業的技術人員,建立苗圃示范基地,不僅免費為村民提供培訓,還按照市場價提供種苗。此外,碧桂園為村民墊付50%-90%的種苗款,農戶掙錢之后再還本;如果苗木栽培達標,初期仍由碧桂園負責包銷,并逐漸帶動村民走入市場。

“借本你種、賣了還本、賺了歸你、再借再還、勤勞致富”,當地政府高度贊揚碧桂園“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扶貧方式。

一串串數字,佐證著碧桂園的扶貧成果。據統計,樹山村當前產值超過2000萬元,村民實際獲益1000多萬元,戶平均年增收約6萬元。

村貌的變化更為直觀鮮明。如今,昔日黃泥涂壁危房遍布的樹山村,已變成碧桂園幫建的現代化別墅區。

“樹山村模式”不斷推陳出新。2011年,碧桂園在廣州花都區梯面鎮的對口扶貧項目上,開始嘗試“集體經濟反哺困難農戶”的新辦法:在項目取得收益后,村集體將原本要還給碧桂園的本金再留作救濟金,用于幫扶意外致貧的村民。

“造血式”產業扶貧,無疑是碧桂園精準扶貧的一大特色。每選定一處扶貧點,碧桂園都會最大限度地發揮資源、地域、生態、傳統等地緣優勢,推出“一村一品”。

在韶關市新豐縣營盤村,碧桂園成功打造番薯產業精準扶貧示范基地;在潮州市饒平黃正村,碧桂園扶持打造起一座茶葉產業園;為響應東西部扶貧協作號召,碧桂園在廣西田陽縣橋馬片區啟動苗木產業精準扶貧項目。

“整村推進”,碧桂園還摸索出扶貧開發新思路、新方法。以2007年四川馬邊和甘洛兩個國家級貧困縣的整體改造為模本,碧桂園陸續在廣東省懷集縣下帥鄉、佛岡縣生水塘村和潭洞村等地,實施整體拆遷改造,并規劃休閑旅游等發展項目。

“要徹底阻斷貧困現象的代際傳遞問題,產業扶貧和教育扶貧一個都不能少。”楊國強建議,要根據國家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和市場的需求,加強對精準扶貧建檔立卡戶的職業技能培訓,實現就業扶貧。

楊國強表示,作為從農村貧困泥沼中跋涉出來的企業家,身懷對黨和政府的感恩之心,參與農村扶貧工作十余載,今后要像經營自己的企業一樣經營扶貧事業。據介紹,碧桂園今年還將在全國選擇10個左右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進行結對幫扶,以產業發展和就業培訓為主要措施,助力國家開展精準脫貧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