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競爭機制是中國高質量發展重要動力源泉專訪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

地方競爭機制被認為是中國經濟長期高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泉。

責任編輯:吳筱羽

2018全國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接受記者采訪。(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2018年3月15日《南方周末》)

地方競爭機制被認為是中國經濟長期高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泉。

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看來,經濟發展轉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套機制仍然有效。事實上,地方謀求高質量發展的探索業已起步,不少有特點、有價值、有全局意義的做法和政策正在浮出水面。

“城鎮新增就業1100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4.5%以內。”2018年3月5日,城鎮調查失業率作為一項反映就業情況的預期指標,首次進入政府工作報告。

在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看來,這是淡化地方政府GDP考核、建立新的評價體系的一項重要改進。

地方競爭機制被認為是中國經濟長期高速增長的重要動力源泉。如今,地方謀求高質量發展的探索業已起步,新的評價體系應包含哪些指標,以繼續鼓勵地方競爭,成為一大關注點。

農地改革已成其他領域改革的瓶頸

南方周末:現在都在說“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你說“經濟增長的動能大部分仍來自老經濟煥發出的新的增長動能”。這個判斷是如何作出的?

劉世錦:經濟增長的動能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個是現有的產業體系,即所謂老經濟,這一塊怎么激發新的動能,潛力很大。第二塊對中國來講屬于新產業,但在發達國家已經是老產業,比如生產性和社會性服務業。第三塊就是處在創新前沿的領域,通過創新能夠轉化為一些新的增長動能,像現在講得比較多的新能源、人工智能等。

總的來講,新動能大部分還是前兩部分,嚴格來講都屬于老經濟。第三部分現在影響比較大,宣傳力度比較大,但真正能轉化為經濟增長動能、拉動經濟增長的比例還比較低。而且創新要轉化為新的增長動能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劉小珊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