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最有啟發的幾本書
這里我就談談對我自己的研究和寫作最有啟發的書吧。
責任編輯:劉小磊
王笛,澳門大學歷史系教授,著有《街頭文化:成都公共空間、下層民眾與地方政治,1870-1930》和《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00-1950》
(本文首發于2018年3月15日《南方周末》)
王笛的書單
◎[美]施堅雅:《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葉光庭等譯,中華書局,2000
◎[美]羅威廉:《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商業與社會,1796-1889》,江溶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漢口:一個中國城市的沖突與社區,1796-1895》,魯西奇等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美]羅伯特·達恩頓著:《屠貓記:法國文化史鉤沉》,呂健忠譯,新星出版社,2006
◎[美]史景遷:《王氏之死》,李孝悌譯,廣西師大出版社,2011
編輯請我談談對我影響最大的書,對我影響大的書不少,但是什么書最大,還真不好說。這里我就談談對我自己的研究和寫作最有啟發的書吧。
我研究的興趣在城市史,所以有關方面的書便讀得多一些,在上世紀80年代,當我在寫作《跨出封閉的世界:長江上游區域社會研究,1644-1911》一書時,便仔細閱讀了施堅雅(G.WilliamSkinner)的《中華帝國晚期的城市》,他把中國的城市系統劃分為九個“大區”,對城市結構和系統進行分析。施堅雅認為,19世紀中國的城鄉關系非常密切,各個地區已經建立了完善的市場網絡,劃分為各個層級,從最低級的鄉場,到中級的鎮,到縣城,到中心城市等等,形成了現代中國城市的完整結構。
施堅雅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有用的思考,過去我們總是按行政區劃分,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