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屐與俳句
周作人向向來用一種做學問的態度從事翻譯,令人佩服,但動輒不譯,似乎少了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氣魄。
責任編輯:劉小磊
女孩子身裹薄薄的和服,光著腳踢踏下馱,仍然是夏日一景。
(本文首發于2018年3月15日《南方周末》)
周作人向向來用一種做學問的態度從事翻譯,令人佩服,但動輒不譯,似乎少了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氣魄。
年輕時讀詩,非讀注不可,也記住了一些,例如謝公屐的典故。據說一千五百多年前謝靈運發明了一種活動木屐,上山去其前齒,下山去其后齒。李白穿上它登山,大概像女人穿著高跟鞋,還吟道: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
人生多難,卻不曾攀過蜀道難,更沒登過青云梯,倒是在日本拖沓過貌似謝公屐的“下馱”。板底貼了一層膠皮,走路不大有聲響,雖然木板敲石板路的聲音應該很動聽,尤其在深夜,引人遐想,但現代人是討厭周圍被弄出動靜的。小時候見過這東西,叫趿拉板兒,但生長在東北,也可能是日本人侵略時留下的習俗。用兩個腳趾夾持“鼻緒”——這個帶子容易斷,電影里常有男人幫美女修理,于是引起了愛情故事——總有點緊張,而且疼,終于不能像周作人那樣“喜歡著”。
又記起兩句古詩: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大家都會吟,尤其后一句給后世留下了一個幽默?;蛟S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