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談高質量發展 既要“保底線”,也要“拉高線”
質量工作既牽系著國家安全,又與每一個體生死攸關。
責任編輯:錢昊平 助理編輯 溫翠玲
國家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兩會”期間接受記者采訪。
(本文首發于2018年3月15日《南方周末》)
質量關系國計民生,既牽系國家安全,又與老百姓密切相關。
“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來臨之際,南方周末約訪全國政協常委、質檢總局局長支樹平,回顧他多年來的質量工作經歷,探討執法打假如何開展,質量安全如何保障,質量水平如何提升。
支樹平在質檢總局工作12載,他說自己“須臾不敢懈怠”。
有的職業打假人變了味
南方周末:又到了一年一度的“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每年這個時候質檢總局、工商總局等部門都是消費者權益保護的重要參與力量。質檢總局主要負責哪方面工作?部門之間如何各司其職?
支樹平:保護消費者權益是政府監管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涉及多個政府部門的職責。每年“3.15”,工商、質檢、食藥、商務、發改委等都根據相關職責,積極參與,形成聲勢。就質檢部門來講,多年來一直著力保護消費者權益,從質量安全監管的角度參與執法打假,在“3.15”期間突出打掉一批制假售假窩點,解決一批質量違法問題。
但打擊假冒偽劣行為絕不僅限于“3.15”,我們提出,要把一年365天都作為“3.15”,始終保持執法打假的高壓態勢。我們質檢系統有一條熱線,叫作12365,就是一年12個月365天,質檢天天在你身邊。
2017年“3.15”期間“局長接線日”當天,全國質檢系統共受理質量投訴4935起,出動執法人員,檢查涉嫌違法案件125起。
南方周末:說到“3.15”,每年3月15日的一個重頭戲是中央電視臺的“3.15”晚會,很多人會問,“3.15”晚會與質檢部門打假有聯動嗎?
支樹平:我們是央視“3.15”晚會的主辦單位之一,主要是從執法打假的角度參與。“3.15”晚會集中曝光的違法行為,既有央視暗訪發現的,也有我們質檢部門提供的線索和案例。我們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狠狠打擊假冒偽劣行為。
南方周末:打假的各種角色中,有個受到爭議的群體——職業打假人。您如何看待?
支樹平:我們鼓勵依靠老百姓開展打假工作。比如重慶市質監局原副局長呂長富退休后,勤奮工作在打假一線,給大家巡講如何打假識劣,很受群眾歡迎。
說到職業打假人,有的確實是維護正義,出于公益,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我們應予大力肯定。但有的變了味。有的職業打假人專盯住一些無關產品內在質量的問題,如發現產品標注不規范,就在多地購買同一種產品,然后大額索賠,為個人牟利。還有一些職業打假人在一定程度上干擾了企業正常生產經營,通過反復的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行政復議、行政訴訟,造成了執法部門的執法資源浪費。
南方周末:就質檢部門來說,怎么處理這種行為?
支樹平:最高人民法院的答復意見(指《最高人民法院辦公廳對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第5990號建議的答復意見》)已明確表示,“可以考慮在除購買食品、藥品之外的情形,逐步限制職業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為”。
我們將在法律明確規定的范圍內依法辦案。我們會在執法中尊崇最高法院相關意見,引導和規范職業打假人,逐步限制職業打假人的牟利性打假行為。同時,也進一步加強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障。如果發現確實危害群眾利益、危害產品質量安全的,我們依法嚴厲查處。
打假需要依靠全社會的力量,依靠廣大群眾的監督。我們鼓勵質量監督,鼓勵群眾舉報,鼓勵有更多的出于正義感的職業打假人。但僅僅依靠職業打假人是不夠的。人民群眾完全可以通過正常渠道投訴舉報,如果直接相關部門不作為,還可以向監督部門、法律部門、紀檢監察部門投訴。
南方周末:最近幾年,一些新興產品形態的打假,如電商產品打假越來越受到關注,對此打假工作如何開展?
支樹平:電商在浙江發育得比較早,體量比較大,所以我們在杭州成立了電子商務產品質量風險監測中心。圍繞電商產品,包括跨境電子商務的質量風險,我們開展監測、分析,不斷探索科學有效的監管方法,為消費者把關。比如說,根據消費者的投訴,我們會組織“神秘買家”,隨機購買電商產品,及時發現問題,全力追溯源頭,由當地質檢部門迅速查處。
電商產品迅速發展,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監管難度確實很大。我們正在積極構建“標準引領、風險監測、網上抽查、源頭追溯、屬地查處、信用管理”的電商產品質量監管機制,努力做到管得住、管得好。令人高興的是,現在一些電商企業也比較重視質量了,質量監管的投入也在加大。
南方周末:我們知道質檢部門打假主要是抓源頭,面對生產領域的偷工減料如何應對?
支樹平:偷工減料的情況確實存在。2014年8月至2016年底,陜西奧凱電纜有限公司生產不合格線纜,就是一起典型的偷工減料制售偽劣產品違法案件。奧凱公司為牟取非法利益,低價中標后偷工減料、以次充好。生產過程中故意只將線纜的兩端各15米左右按合同要求標準生產以備抽檢,中間部分拉細“瘦身”。
類似的問題還有建筑工程中的“瘦身鋼筋”、化肥偷減有效含量、鋼筋混凝土制品降低鋼筋密度問題等等。
偷工減料等違法行為,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必須加大打擊力度。一是提高對重點產品監督抽查、執法檢查頻次。二是加強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的銜接,對涉嫌犯罪案件堅決移送公安機關追究刑事責任。三是會同多部門構建質量領域跨部門失信聯合懲戒機制,將偷工減料企業列入失信名單,使嚴重質量失信企業及法人“一處違法,處處受限”。
“特殊群體”的產品是監管重中之重
南方周末:這幾年,消費外溢現象備受關注,對此您怎么看?
支樹平:在全球化的時代,中國游客到國外買東西,外國游客到中國買東西,都屬于正?,F象。但如果超過一定的量和比重,如果某種消費顯示出某種傾向,就值得深思。
追根溯源,還是有必要提升我們產品的含金量,提高產品的美譽度。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質量工作取得很大成效,質量總體水平得到顯著提高,但質量發展依然任重道遠。比如說,現在確實好多東西是中國制造的,但品牌是國外的,屬于貼牌生產,專利權在人家手里,核心技術在人家手里,我們有時只是代加工,產品附加值低。
一方面,我們要增強自信,看到中國質量的巨大進步,看到我們有生產制造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們質量上的差距,在品牌上的差距。我們是制造大國,但還不是制造強國,也不是品牌強國,我們必須加倍努力。
南方周末:去境外購買奶粉的大多給兒童食用。我們注意到,監管部門對兒童用品的質量監管越來越嚴,從2013年起,每年都會開展兒童用品質量安全打假專項行動。是否從中發現了一些問題或隱患?
支樹平:應該說,涉及兒童、老人、婦女、殘疾人的產品都是監管的重點。其中,兒童服裝、兒童玩具、嬰幼兒配方奶粉始終是重中之重。
對于進出口奶粉,我們盯得很緊。出口國家或地區必須有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并經過我們的評估審查。想進入中國的國外乳制品企業,我們都要一一注冊。對嬰幼兒奶粉企業則是一家一家地實地考察,管得非常嚴格。
這幾年,通過執法打假,我們也發現一些兒童用品存在標識標注不合格、未按強制性標準生產、存在質量缺陷等問題,比如兒童用品警示標志缺失,兒童仿真飾品鉛、汞超標,兒童玩具小零件易脫落、可遷移化學元素超標。對生產銷售質量不合格兒童用品的企業,我們發現一起查處一起,該撤證的撤證,該依法移送公安的堅決移送。
南方周末:滿足老百姓消費需求,質量安全是底線,歸根結底要靠質量提升,質檢部門如何推動這項工作?
支樹平:這幾年,我們除了抓好全面的質量提升,每年都確定10多種重點消費品進行質量攻關,包括馬桶蓋、電飯煲等具體產品的質量提升。
比如說,浙江臺州是馬桶蓋的主產區。去年春節剛過,我們就趕赴浙江臺州組織動員,在開展國內外產品實物質量比對的基礎上,制定實施智能馬桶質量攻堅計劃,成立政產學研檢聯盟,組織上下游企業,針對關鍵零部件、制造、設計3個環節,開展聯合攻關。
這幾年馬桶蓋的質量和效益在不斷提升。臺州馬桶蓋質量國抽合格率一度低至12%,現在已經到了82.4%,而且產量也大大上升。2017年產業總產值達60億元,同比增長36.4%。
通過馬桶蓋質量的提升,我們深感產品質量抓和不抓不一樣,下氣力抓和不下氣力抓不一樣。
汽車召回每年增幅超50% 列全球第二
南方周末:對于有質量問題的產品,這些年,我們經常聽到“缺陷產品召回”的說法,請您談談我國的缺陷產品召回情況。
支樹平:缺陷產品召回是國際上通行的一種監管方式。這個我們是借鑒國外的經驗,2000年開始學習研究,2004年頒布實施《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以來,從汽車開始,逐步擴大到兒童玩具、消費品等領域。
截至目前,累計召回缺陷汽車5984.7萬輛、缺陷消費品4216.8萬件,汽車召回數量近年每年增幅均超過50%,2017年達到2004.8萬輛,召回數量已遠超德國、英國、日本等汽車市場發達國家,僅次于美國,位列全球第二位。
南方周末:具體到2017年的情況呢?
支樹平:2017年召回缺陷消費品2702.6萬件、同比增長3.4倍。
特別是,在質檢總局缺陷調查和行政約談下實施召回的比例不斷上升,其中55%以上汽車、75%以上消費品是受缺陷調查影響實施召回的。如高田氣囊事件中,在缺陷調查和約談促使下,共有38家汽車企業實施召回126次,涉及車輛1951.6萬,是近年來召回數量最多的。近年來還出現越來越多由中國缺陷調查引發全球召回的情況,如2017年燃油泵缺陷調查,促使大眾汽車公司在中國召回181.8萬輛,并引發全球召回。
南方周末:召回工作的難度很大?
支樹平:國際上缺陷召回大部分是企業自主召回。作為政府部門,我們有一個缺陷召回中心,有一套缺陷調查規程,有幾十個人做產品缺陷信息的收集、分析等技術性工作。經過調查和分析,結合消費者投訴情況,發現確有必要就組織缺陷調查。調查如果確有問題,會對這個企業約談,督促他召回。剛才說到,去年有55%以上的汽車,75%以上的消費品,都是由我們缺陷調查發揮作用促使召回的,技術支撐、嚴格監管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0.1%的不合格率,對消費者就是100%
南方周末:去年9月5日,《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正式出臺。以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名義發布這樣的文件尚屬首次。這對我國質檢工作意味著什么?
支樹平:這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事,反映了我們國家確實進入了高質量發展時期。作為質檢工作者,我認為“高質量發展”中的“質量”也包括微觀的質量、產品工程質量、各方面服務的質量。如果沒有微觀質量的支撐,宏觀質量就是空中樓閣。
從質檢工作來講,牽頭負責質量管理,包括質量的發展提升。這個文件為新時期質量工作指明了方向。
南方周末:那再請教一個跟“質量”有關的問題,3月6日,您在政協分組討論會上圍繞質量提出了4條建議,其中一條是希望能推進質量促進法的進程。為什么要提這個建議?
支樹平:過去立法主要是以監管為主,突出“保底線”,現在主要是促進高質量發展,就要突出“拉高線”。
目前我國已有質量法律法規大多著眼于質量監管,需要從質量發展的角度進行立法,推動《質量促進法》盡快提上日程,進一步規范政府、市場主體、社會各方的責任和義務。這是國際通行的做法,美國、歐盟、日本早有先例。我國深圳也出臺了特區質量條例。
南方周末:國家質量基礎設施,這是個什么樣的概念?
支樹平:這是國際上通行的提法,是聯合國貿易發展組織、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世界貿易組織和國際標準化組織在總結質量領域100多年實踐經驗基礎上提出的概念,包含計量、標準、合格評定,其中合格評定主要包括檢驗檢測和認證認可。計量是控制質量的基礎,標準引領質量提升,認證認可建立對質量的信任,檢驗檢測衡量質量的水平,四者構成科學嚴謹、完整統一的國家質量基礎設施。
我們把這個概念引入進來,加強我國質量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年由質檢部門統管。一些省市不斷加大這方面的投入,但也有些地方不太重視,顯得比較薄弱,特別是在基層。比如過去在市縣都有計量局,現在有的連一個計量科(股)也沒有了。這種情況令人擔憂,如果把國家質量基礎丟掉,有一天回過頭來看,那將是個巨大的損失,巨大的遺憾。
南方周末:加強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建設會帶來哪些有益之處?
支樹平:我經常說,現在抓質量,不是說管得嚴、看得緊,質量就會上去,那是傳統做法,小生產階段?,F在真正要提高質量,必須運用現代質量技術手段。
如果一個領導干部真正懂行,到企業看質量,那就要看計量水平,看測得有多準,精度有多少;看用的是什么標準,是否用了國際國內先進標準;看獲得了什么認證;看企業的檢測水平有多高。只有重視了這些現代技術手段,質量才能真正搞上去。
南方周末:提高標準對我國進出口貿易會產生什么影響?
支樹平:打國際貿易戰,看得見的是提高關稅及各種反傾銷、反補貼調查等,還有“看不見的”,就是標準等技術性貿易措施。產品要進入某個國家,就必須達到他所規定的某些指標的限量。要是達不到,就進入不了他的國家,這樣的措施越來越多。
2017年WTO成員國出臺的技術性貿易措施,有將近4000多項。凡是跟相關國家有貿易的,都要受到指標的影響。因為技術壁壘給我國帶來的損失,近年每年高達5000億元之多。當然,技術貿易措施也是一把雙刃劍,一定程度上也倒逼我們不斷提高標準,提高產品質量,提高品牌附加值。
我國WTO評議咨詢中心設在質檢總局,負責對各國提出的措施進行評議,在WTO框架內我們也可以提出意見。如果指標過高,我們可以建議調整。如有必要,也可以要求設過渡期,有時候也會有艱苦激烈的談判和較量。
南方周末:您到質檢總局12年了,見證了中國質量的發展,您如何評價我國現階段的質量水平?
支樹平:我國質量總體水平是向好的,但還是有差距。產品質量國家監督檢查合格率較長時間在90%以下徘徊,2014年開始躍上了90%的臺階,去年達到91.5%。這應該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我們還有百分之八九的不合格率。我常說,哪怕是0.1%的不合格率,落到一個消費者頭上,就是百分之百。對于這個差距,我們一定要看得到,保持清醒頭腦。
網絡編輯:Golrad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