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敖書房拜訪李敖
“中文有它的粗糙的一面、兇悍的一面,可是又不失典雅,最主要的它要有趣。中文搞得無趣是絕對不可以的?!?/blockquote>責任編輯:李曉婷 朱曉佳
李敖說,要談知識,要用歷史的眼光、有趣的眼光。 ( 邱浩潤/圖)
據臺灣媒體報道,著名作家李敖于3月18日上午10時59分在臺北“榮總”醫院去世,享年83歲。
“中文真正的決定權在我們,他們也會跟我搶,可是搶沒有用,你沒有李敖,李敖在這里。這不是說著玩的。”
點擊圖片觀看視頻:在李敖書房拜訪李敖
“罵人不要繞彎,直接罵他是‘丑八怪’。”這是李敖教我的。
李敖看不慣我抽煙,經常遺憾林則徐應該再組織一次廣州硝煙,把我叼的煙給滅了。
跟李敖認識,是通過作家馬家輝,兩人的共性是:一樣調皮。認識李敖的目的,是要請李敖來參加我們策劃的填字類文化節目《我知道》,他非常興奮,立刻模仿自己身為導師,會怎么講解牛肉和守門者的關系。
他喜歡被我們叫做“大師”,這個歷經了幾次詞性反轉的詞,對他而言,別有趣味。
“我們做這個一定要做得有趣,中文真的很有趣。”大師反復交代,“有趣”是他的最高原則,就像他把書堆在淋浴間里,就像把《花花公子》的封面帶進監獄里,就像他隨手掏出一張美人的照片,哀嘆還是以前的美人比較美。
跟他見面,你約的是一小時,見面經常會變成四個多小時,跟他通電話也是一樣,他是那么喜歡把腦子里的東西講給人聽。
大師一直沒有助手,不請傭人,將近200平的大書房,都是自己打掃,今天跪在地上擦幾塊瓷磚,明天再擦另外幾塊。不是因為鍛煉身體,也不是為了省錢,只是因為他認為所有的書和資料,不能被人搞亂了順序,否則那些書和資料都沒了生命。
大師病重之后,我幾次試圖去探望他,都被拒絕,他是好強的,好勝的,他最不喜歡的收到的,是憐憫和同情。
現在大師過世了,我想他一定在天上守著看我們是怎么在背后說他的,我唯一擔心的,是他留下的那些書和資料,沒有他的料理,會不會失去了他們本來的方向。
(以下是作者2014年8月28日對李敖的專訪)
李敖每天一早起來,就坐在這套兩百多平米的書房里。沒有助理、不找鐘點工,地板是他自己趴下來擦,“一格一格消滅”。因為怕別人弄亂了他的書和資料。
“我是個暴君,我在搞資料的時候很嚴格,他們跟不上我,我變成一個獨夫一樣,一個人在做皇上。”李敖每天在這個書房里會待上14個小時,最高紀錄是待了5個半月沒有出門。
“第一要用功,但用功還不算,你頭腦要好,頭腦不好變成書呆子,那不行。”一邊說李敖一邊隨手拿起一張倫敦塔守衛的明信片,“你知道倫敦塔守衛有一個專用名詞嗎?叫Beefeater(吃牛肉的人),那么多人去倫敦塔守衛合影,都不知道。因為那時只有貴族能吃肉,守衛本來不是貴族,但是他們伺候貴族,所以他們是能吃肉的,窮人們就嘲笑這些守衛。這放在中國,有一個詞,叫肉食者鄙。”
李敖說話講究“哏”,一次上電視節目,遇到一個特別討厭的女嘉賓,觀點混亂到他不想爭辯,三個字把對方制服:“丑八怪。”
“中文有它的粗糙的一面、兇悍的一面,可是又不失典雅,最主要的它要有趣。中文搞得無趣是絕對不可以的。”李敖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兲”出自《康熙字典》, 你知道嗎?
談知識,要用歷史眼光。淝水之戰要讓我談,怎么談?淝水之戰破壞中國統一。你們可以用這種有趣的題目。破壞了多久?破壞了中國統一七十三年。你想不到吧?淝水之戰以后到中國再統一,中間差了七十三年。結果怎么樣?最后中國還是統一了。
有人離開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