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新行長易綱:學者型官員接棒
40年前,他是知青隊長,在北京郊外的生產隊,經歷了那個一切都要定量供應的計劃經濟時代,他在困惑中開始思考政府的職能與定位。
責任編輯:顧策
易綱在記者會上。
40年前,他是知青隊長,在北京郊外的生產隊,經歷了那個一切都要定量供應的計劃經濟時代,他在困惑中開始思考政府的職能與定位。
25年前,他是“盜火者”,在北京大學一個荒廢的花園,經歷了一番“洋插隊”后,他和一幫熟諳經濟學理論的青年學者創建了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在那里,他們開始探索中國的經濟改革道路。后來荒廢的花園變成了古樸秀雅的朗潤園,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成長為中外聞名的研究中國經濟的重鎮。
他說,“我最喜歡的職業是當老師。”原因是可以普及經濟學思想火種,再由學生們將這火種燎原。
今天,命運把他放在了更受人關注的位置上:2018年3月19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易綱被正式任命為中國人民銀行行長。
這一天,是他60歲生日后的第14天。此前,他已經在整個央行體系工作了21年左右,在副行長任上也已停留了11年之久。
作為央行系統內的第一位海歸,又全面經歷了中國央行從亂到治的歷程,易綱從周小川手中接過改革的接力棒。
“我最喜歡的職業是當老師”
1997年,易綱的人生發生了一次重要轉折。這年,他離開參與創辦的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由一介書生轉入政途,出任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此后,又先后出任過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秘書長、貨幣政策司副司長、貨幣政策司司長,行長助理、副行長等職務。在二十年時間內,參與和影響著中國貨幣政策的制定與執行。
1998年,加入央行未久的易綱初試鋒芒,預警通貨緊縮的出現,并提出了對策,認為應擴大財政支出增加總需求,適當增加貨幣供給,優化利率結構。
2003年,他集結出版了《中國貨幣化進程》,解釋了中國貨幣高速增長的過程,較為系統地闡述了其貨幣政策思想。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中國經濟學界都把易綱看做一名學者,而忽視了其作為政策制定者和執行者的一面。
易綱自己也更喜歡把自己定位為一名老師。工作之余,他依然在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授課。他對學生說:“我最喜歡的職業是當老師,因為這可以普及經濟學,教大家知道自己的尊嚴在哪里,什么是老百姓的權利,什么又是國家的權利。”
南方周末記者曾有幸在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課堂上,聽過易綱的講課。在談及政府行為的時候,他回憶了一樁往事:
1976年,時年18歲的易綱在北京順義縣插隊,當地每年都由政府來計劃種多少畝小麥、玉米、黃豆、豌豆。農民們發現種豆類比種玉米的產量更高,于是,他們私下里調整,多種了10畝豆苗。兩個星期后,豆苗長到2寸高了,但是主管的領導也發現了這一違規現象,他們親自來開現場會,豆苗被拔了,可農時也被耽誤了,全年的生產泡湯了。“這是典型的政府決定。”易綱最后評價道。
轉眼數十年過去,如今易綱已成為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其影響范圍也早已超過了一塊地該種什么莊稼,而是關系到中國的國民經濟運轉。并且,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這種影響還將傳遞給世界。
質疑者和思考者
在他的履歷中,25年前參與創建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是為人們所好奇的一段經歷。
經濟學家徐滇慶對南方周末記者談到:“1994年1月4日,美國經濟學年會在波士頓舉行。我在飯店走廊上遇見林毅夫。好幾年沒見了,格外親熱,邀他來我的房間坐坐。當時張維迎剛從英國來,和我住在一起。他考察了北美經濟學就業市場之后大發感慨。林毅夫趁熱打鐵,我們為什么不回到中國去創建一個獨立的經濟學研究中心?就在這個時候,易綱推門進來。他聽到這個建議之后,立即建議說,最好把這個中心建到北京大學去。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興高采烈、高談闊論,直到深夜。”
對于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創建者來說,這次會面就像是布雷登森林會議和格萊美音樂節的合一。他們戴著瓶底兒一樣厚的眼鏡,身穿化纖面料的西服,求解繁瑣的方程式,既爭論嚴肅的經濟問題,也隨著音樂放開歌喉。
實際上從1994年回國起,易綱的研究范圍就不再局限于金融領域,他開始更多地關注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
在他的《中國貨幣化進程》一書中,他寫道:“我對居民樓一年到頭總有人在搞裝修深惡痛絕,對市政建設規劃不精細、拉鏈路的頻頻出現無可奈何,對長官意志造成的馬路人行道地磚的反復更換,路旁樹木不斷更新感到啼笑皆非。我對水資源的擔心尤甚,曾經研究過節水馬桶的設計和推廣,曾因試驗兩次小便后沖水一次而受到家人批評。”
這本書中除了對于經濟問題的許多論述,還有很多對于環境問題的思索。
而在課堂上,他談論最多的除了貨幣政策,就是中國的經濟增長模式選擇。他談到了云南、貴州,對那里生態的破壞和嚴重的污染感到焦慮。早在1998年,他在《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效率和可持續性》一文中就詳細解釋了經濟發展的模式選擇。他提出經濟結構的調整比速度更為重要。
學者型官員
易綱是央行系統內的第一批海歸。1980年,22歲的他在北大經濟系讀大三,被派到明尼蘇達州圣保羅的哈姆林大學學習,并在伊利諾伊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而后1992年獲得印第安納大學與普渡大學印第安納波里斯聯合分校終身教職。
豐富的學術經歷,讓易綱成為人們印象中的學者型官員。目前,他已在英文國際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 20 余篇,在《計量經濟學雜志》、《中國經濟評論》、《比較經濟學研究》等經濟雜志上發表中文論文40余篇,并著有10本中文著作。
在央行曾與其共事的現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高級研究員管濤對媒體評價,“易行長的外語好,國際上人脈比較廣泛,現在中國在國際事務交往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有易行長這樣一個人來作為中央銀行的行長,更加有助于中國開展金融外交。”
除此之外,他印象深的是,易綱比較講究頂層設計,“他來了以后,跟我們說日常工作不能夠零打碎敲,要有一個頂層設計,每個部門工作要有一個目標,定一個時間表路線圖,你的工作就按照這個時間表、路線圖往前推進。一方面,可以少走彎路,因為零打碎敲你可能就不知道你的方向是什么了。另一方面在實踐的過程中也可以調整工作的方向和路線。”
2018年初,易綱在《中國金融》2018年第3期發表文章《貨幣政策回顧和展望》。他認為,中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不能依靠貨幣信貸的“大水漫灌”來拉動經濟增長,貨幣政策要保持穩健中性,為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創造條件。
央行將探索將影子銀行、房地產金融、互聯網金融等納入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將同業存單、綠色信貸業績考核納入MPA考核,優化跨境資本流動宏觀審慎政策,對資本流動進行逆周期調節。
可以預見,與周小川共事十余年,易綱接棒的央行改革,與從前的路徑將是一以貫之、不斷深化的。
易綱簡歷
1958年出生,經濟學博士
1978年至1980年,在北京大學經濟系學習
1980年至1986年,分別在美國哈姆林大學工商管理專業、伊利諾大學經濟學專業學習,獲經濟學博士學位
1986年至1994年,在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經濟系先后擔任助教、副教授
1992年獲終身教職
1994年回國,與林毅夫等發起組建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任教授、副主任、博士生導師
1997年至2002年,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副秘書長
2002年至2003年,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秘書長(正司局級)兼貨幣政策司副司長
2003年,任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司長
2004年7月,任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委員、行長助理
2006年9月-2007年10月,兼任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黨委書記、主任、國家外匯管理局北京外匯管理部主任。
2007年12月,任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
2009年7月,任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黨組書記
2015年12月,任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委員、副行長
2016年3月,任中國人民銀行黨委副書記、副行長
2018年3月,任中國人民銀行第十二任行長
(資料來源:中國人民銀行網站)
網絡編輯:邵小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