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10周年,我們該反思什么?

2008年,一場發自于美國華爾街的金融危機爆發、并迅速在全球蔓延,對全球經濟造成的影響至今仍在發揮余威。

責任編輯:顧策

2008年9月17日,交易員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工作。(新華社/路透/圖)

2008年,一場發自于美國華爾街的金融危機爆發、并迅速在全球蔓延,對全球經濟造成的影響至今仍在發揮余威。

“所有的真理一旦被發現,都很容易理解。關鍵是要發現它。”紐約時報記者安德魯·羅斯·索爾金在《大而不倒》這本書里如此說。

如今,研究者仍拿著放大鏡反觀10年前的那個秋天,想搞清楚那場危機是如何發生的、人們該如何避免噩夢重現?

2018年3月17日,上海浦山新金融發展基金會組織召開了題為“金融危機10周年回顧與未來金融風險展望”的論壇,期間,多位來自人民銀行、銀監會及學界的嘉賓發表了觀點,現摘其精華如下。

金融界的七個“迷信”

范文仲(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國際部主任 )

我以前在一家國際著名的金融機構工作過,就是雷曼兄弟。當然那個時候我已經回國了,但是我很多同事依然在雷曼工作,金融危機爆發的時候,受到非常多沖擊,感受也非常真切。

近代金融危機盡管在人類的金融發展史上表現方式不太一樣,但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大多是資產泡沫和人性狂歡的結果,每一次金融危機前,往往伴隨著金融體系的迅速膨脹,金融機構的冒進擴張,金融市場亂象頻發。

我總結了一些全球金融界常見的錯誤。

第一個就是迷信“這次不一樣”。金融危機往往爆發在人類的經濟和社會進入到一個新階段之后,這時人類的生活方式發生很大改變,都認為這一輪的經濟繁榮是由科技的推動力來實現的,不用受到以前傳統的金融規則的影響。

在這種心態下,大家就會進入一個特別喜歡消費或向未來借貸的生活方式,所以從家庭的資產負債表擴張,發展到金融體系的資產負債表擴張,進而擴大到國家的資產負債表擴張。全社會都進入了一種高杠桿的狀態。

資產價格在這種環境下出現持續上漲,美國股市在這輪金融危機前達到了歷史高點,美國加州房價連續上漲20年。大家認為,這次的經濟繁榮是一個新的繁榮,可以持續下去。但實際上每次金融危機都一樣,它的主要特征都是高杠桿、持續的價格上漲。

第二個錯誤是,我們會在金融危機前迷信“好日子永遠會持續”,流動性過剩是常態。2007年前,全球流動性過剩,也伴隨著全球的資產荒,我們認為流動性會永遠充沛,但一旦市場上風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立即登錄

網絡編輯:邵小喬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
午夜宅男在线,中视在线直播,毛片网站在线,福利在线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