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小作坊鬧起用工荒 老板站街找工人
與壯觀的招工隊伍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應者寥寥。
責任編輯:顧策 助理編輯 溫翠玲
鷺江南約大街,一排服裝廠的老板在春節后站街邊舉牌子招工。
(本文首發于2018年3月22日《南方周末》)
在鷺江南約大街上,工廠招工的人舉著牌子一個挨一個整整站出一公里長。也有人將招工牌擺在路邊,自己找板凳坐成一個攤位。與壯觀的招工隊伍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應者寥寥。
2018年3月9日,在廣州鷺江南約大街上,工廠招工的人舉著牌子一個挨一個整整站出一公里長。也有人將招工牌擺在路邊,自己找板凳坐成一個攤位。
與壯觀的招工隊伍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應者寥寥。
鷺江村、康樂村是廣州市海珠區政府斜對面的城中村,由于毗鄰珠三角最大的布匹交易場所——廣州中大布匹市場,這些城中村里聚集起數以萬計的大大小小的服裝加工廠。
朱成在一個招工攤位上停了下來,這家工廠為裁床師傅開出的價碼為七千塊。他現在是海珠區一間服裝加工廠的裁床師傅,月薪固定,一般在五六千左右,包吃住。
在仔細詢問了工廠的作息時間之后,朱成嘆口氣離開了。
他告訴南方周末記者,雖然七千塊的工資看起來是比較高的,但該工廠要求從早上9點做到夜里12點甚至更晚,中間不允許休息。他在現在的工廠里雖然只拿6000塊,但是中午晚上都可以休息。在心里算了一筆賬之后,他覺得根本不劃算。
“很多時候就是錢的問題。”一位工廠老板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對于已經產能過剩的服裝加工行業來說,本就艱難為生的工廠也很難為工人開出更高的薪水。
這是中國部分地區典型的用工困境。一邊是對于工作薪酬和時間有更多要求的工人,一邊是利潤日漸微薄、無法匹配工人需求的低端制造業工廠。隨著人力成本的上升,勞動密集型產業要么逐漸往人力成本更低的地區遷移,要么尋求轉型。
留在原地的,不論工廠還是工人,都不得不掙扎求生。
被挑選的工廠
“一個都沒招到。”在嘈雜的車流、人流中,金邁制衣廠的胥娟沮喪地搖搖頭。
3月9日傍晚,胥娟已經在康樂中約南新街的路邊坐了快一天了。她們工廠近期在趕制女裝外套和連衣裙,需要車位多名,尾部和裁床各一名。在這條街長長的招工大軍中,舉著牌子招收的工種還有大燙、四線、電剪等。
車位、尾部、裁床、大燙等都是服裝加工行業的業內名詞,對應不同的工種。來找工的人大都有點相應技能。一些工種,例如朱成那樣的裁床師傅或者大燙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