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歷史中流浪了許久的那滴淚” 告別“詩魔”洛夫
最終,洛夫放棄了這個念頭。2016年,他回到臺北居住,在海峽對岸終老。
責任編輯:宋宇 邢人儼
長沙詩人李元洛是首個把洛夫詩歌介紹到大陸的人。盡管李元洛多年后與洛夫不再往來,但是仍然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洛夫是中國當代最杰出的詩人之一。
(本文首發于2018年3月22日《南方周末》)
“漂泊本身展現出生命的價值,在漂泊當中對人生、對人性,才能有更深刻的體驗。”
“他說話有衡陽口音,也有臺灣口音,雜糅在一起,聲音很有特色,就跟他的詩歌一樣。”
2018年3月19日,90歲的臺灣詩人洛夫在臺北辭世。
傳記作家龍彼德跟訪洛夫已經30年,得知消息非常意外。“他每天都要游泳一小時,80多歲還在游。”龍彼德回憶,洛夫87歲時去泰國曼谷參加詩歌活動,還感嘆酒店沒有游泳池,“他根本就沒有考慮后事,覺得自己身體很好”。
2018年3月初,洛夫還頗有興致地出席了自己的新書發布會。會后,主辦方請他象征性地簽幾本書。“最后他簽了四五十本,”與洛夫聯系密切的湖南作家甘建華回憶,“他本來抵抗力已經很差,就累病了。”
3月17日,甘建華在洛夫故鄉湖南衡陽組織“洛夫詩歌演誦會”。第二天中午,詩人看到消息,回復了一條微信語音。甘建華反復聽那段三秒長的語音,卻怎么也聽不懂:“他可能想跟我說什么,已經說不清了。”
15個小時后,洛夫去世。
對于大陸民眾來說,名氣更大的臺灣詩人是入選中學語文教材的余光中和鄭愁予。
“實際上在臺灣詩壇,洛夫的地位絕對不比他們低,”詩歌評論家吳思敬說,“一首《鄉愁》就使余光中名揚天下,他的詩相對來講比較容易接受;對現代詩探索比較徹底的,還是洛夫。他畢生致力于詩歌創作,而且直到晚年還能寫得那么好,這是非常難得的。”
洛夫曾親歷抗日戰爭、炮擊金門和美國的越戰。“這樣的詩人很難重復。他年輕時代在不同文化中受到哺育,遭遇過重大的人生變化,這不是誰都能經歷到的。”吳思敬說,“所以洛夫的詩歌特別豐富,不是僅僅表現一個狹小的自我,他是從小我見大我的一個人。”在他眼中,洛夫是“非常重要的大師級詩人”。
“我們民族是從碎玻璃上踩過來的”
2004年,甘建華第一次見到洛夫。“先生個子很高大。年輕時穿著軍裝的照片,簡直稱得上健碩,像美國軍人的身胚。”甘建華回憶,“他說話有衡陽口音,也有臺灣口音,雜糅在一起,聲音很有特色,就跟他的詩歌一樣。”
洛夫出生于湖南衡陽,身材和口音都是那段離亂歷史留下的烙印。1949年5月,陸軍訓練司令部在衡陽招考青年學生,聲稱去臺灣深造。包括他在內的200名衡陽中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