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助于認識傳統中國社會的幾本書
徐忠明的書單
責任編輯:劉小磊
徐忠明,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法律史、比較法律文化、明清司法制度與司法實踐,著有《包公故事:一個考察中國法律文化的視角》《案例、故事與明清時期的司法文化》《眾聲喧嘩:明清法律文化的復調敘事》《情感、循吏與明清時期司法實踐》《傳播與閱讀:明清法律知識史》《老乞大與樸通事:蒙元時期庶民的日常法律生活》《明鏡高懸:中國法律文化的多維觀照》《誰是真兇?清代命案的政治法律分析》等。
(本文首發于2018年3月22日《南方周末》)
徐忠明的書單
? 《儒教與道教》,[德]馬克斯·韋伯著,洪天富譯,江蘇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 《士與中國文化》,余英時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 《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瞿同祖著,中華書局1981年版
? 《鄉土中國》,費孝通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5年版
? 《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日]滋賀秀三等著,王亞新等譯,梁治平、王亞新編,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 《權利與冤抑》,[日]寺田浩明著,王亞新等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讀書對人的影響,實在是一件說不清道不明的事情。這個問題,應該跟人的成長過程和經歷有關。童年時代讀過的“看圖識字”、連環畫、《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之類的書籍,可能會留下終生都難以磨滅的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工作性質的變化,讀不同的書,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和影響。在念大學那陣,李澤厚《美的歷程》薄薄一冊,讀起來特別有感覺。書雖薄,但內容極豐富,把傳統中國“美”的意識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