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國櫻花,到底是惹人憐還是招人怕?
從象征神靈、權力,到隱喻生死、武士道,櫻花本身網羅了太多含義。
責任編輯:吳悠
草長鶯飛,又是賞櫻好時節。放眼全球,賞櫻勝地比比皆是,青島中山公園、泰國清邁府坤暢奇、德國波恩……每年都會迎來大批慕名而來的旅客。然而,把賞櫻視作一年一度的重要儀式,幾乎全民參與的國度,除了日本,卻少有耳聞。
得權力者得櫻花
走在日本的街道上,每約三五米就有一株櫻花;有些地方更是滿堂遍山都種滿了櫻花樹。但在唐風盛行的奈良時代,梅花才是日本花卉中的主角。中國的梅花和日本的遣唐使們一道返回,它香氣裊裊又新奇珍貴,馬上成為了皇室貴族自家庭園的標配。在日本最早的詩歌總集《萬葉集》中,詠櫻的和歌有43首,詠梅的和歌是前者的兩倍之多。
盡管如此,卻也不能消減櫻花的特別。在日語中,櫻花一詞的語源為稻谷之神的寄居之地。農耕時期,人們深信櫻花盛開即神仙下凡,神靈寄宿在花瓣中。櫻花落下,田地便得到了守護。每年春天,人們會把酒和食物供奉在櫻花樹下,以求豐收。如果櫻花開得好,便預兆著那是適宜開墾插秧的一年。那時候的櫻花,不止供人們賞玩,更寄托了農耕社會中人們的原始信仰。
根據《日本后記》,日本首次賞櫻活動的推動者是嵯峨天皇。嵯峨天皇癡迷櫻花,每年京都地主神社都會向其獻櫻。812年,天皇則在神泉苑專門舉辦了一場櫻花宴。
平安時代,日本不再派出遣唐使,從過去一味學習和模仿中國文化,逐漸開始聚焦本土文化。櫻花風潮日盛,深宮后院中的桃花也統統被換作櫻花。812年,在嵯峨天皇的親自主持下,日本歷史上第一次賞櫻大會隆重舉辦。
安土桃山時代,賞櫻活動逐漸成為統治者彰顯權力的舞臺。1594年,豐臣秀吉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