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把我們的底褲扒光了
在這個身份信息近乎透明的大數據時代,我們每個人的底褲早就被大數據給扒干凈了。
責任編輯:楊昊
大數據獲取基本沒有隱私可言,特別是出于政治的目的,連臉書、蘋果這樣敢跟美國政府公開叫板的公司,都能被啪啪打臉,更遑論單純的商業使用,輕易地把你摁在地上摩擦。
“知道”(nz_zhidao)和你談談,大數據時代人們的隱私是如何被侵犯的。
5000萬用戶數據被泄露,把臉書推進了火坑,小扎同志也終于體會到了什么是“扎心”。
從小扎的道歉信中,我們得知一名叫做亞歷山大·科根的劍橋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款性格測試應用。2013年左右,該應用被大約30萬人安裝了,這些用戶向該應用分享了他們的社交關系信息和個人信息。臉書后來屏蔽了該應用,但數千萬人的隱私數據,已經被科根獲取。
要命的是,這個科根并不簡單。他旗下的劍橋分析公司,專門做政治的生意,為選舉過程提供數據采集、分析和戰略傳播,他們公開宣稱,“我們定位你的選民,打動他們并讓他們采取行動。” 這比紙牌屋還刺激啊,原本以為選舉是在家門口搞演講,誰知人家早就把觸手伸進了你的被窩。
這揭露了令人不安的事實,即大數據獲取基本沒有隱私可言,特別是出于政治的目的,連臉書、蘋果這樣敢跟美國政府公開叫板的公司,都能被啪啪打臉,更遑論單純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Golradir
歡迎分享、點贊與留言。本作品的版權為南方周末或相關著作權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