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職業經理人”來了 能拿體面工資,有假期,有生活
除了薪資收入有明顯提高外,這批有專業能力的“公益職業經理人”還能給新機構帶來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責任編輯:呂宗恕
有著24年公益經歷的涂猛半年前加入傳化基金會。圖為涂猛在服務于3000萬卡車司機的公益產品“傳化·安心驛站”啟動發布會上作講解。
(本文首發于2018年3月29日《南方周末》)
一批大型基金會秘書長密集跳槽,從體制內跳到體制外的基金會,或從公募基金會跳到非公募基金會。除了薪資收入有明顯提高外,這批有專業能力的“公益職業經理人”還能給新機構帶來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
2018年3月27日凌晨,百度公益基金會秘書長郭力在朋友圈以“貌似消息不脛而走”開頭,表明自己下月將從百度離職。
僅在18天前,擔任李連杰創辦的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秘書長三年多的李勁宣布已入職三一公益基金會(2013年12月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冊)。2017年12月20日,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秘書長肖隆君的辭職申請得到理事會批準。
多位大型基金會秘書長扎堆離職,有人認為這是好事,說明中國公益一批“職業經理人”終于“流動”起來了。但他們為何離開有官方背景或實力雄厚的大型基金會?這是不是意味著中國公益圈管理層開始走向職業化?
什么是公益職業經理人?
“忌諱用這個詞吧”,在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工作24年,與國內最早的知名公益項目“希望工程”共同成長的涂猛,半年前輾轉加入企業基金會——浙江傳化公益慈善基金會。他表示對公益職業經理人一詞并不熟悉。僅從“職業經理人”來看,他認為該詞源自商業,注重于“術”的層面,公益仍以價值觀居首位,不太一致。
從商業領域入行的胡廣華,2013年起擔任民政部主管的社會組織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秘書長。他原是聯想集團董事長柳傳志的秘書、聯想和神州數碼的高級職業經理人。胡廣華認為基金會與商業公司相同的地方是兩者都要提供好的產品,滿足百姓需求,不同點在于公司有明確的股份及投資人,基金會里沒有股東。企業主出資創建基金會,基金會資產就歸屬于社會,不屬于個人資產。
為重新釋義公益職業經理人,胡廣華引用了柳傳志提出的“船長”比喻。聯想集團還未進行股份制時,柳傳志比喻股東為船主,自己則是被雇來開船的船長,如要船開得好,船長得盡船主的責任。“‘遇上風浪,我就是船主,要與船共生存。’職業經理人是有擔當的,不是遇到風險就跑了。”胡廣華說,船到岸后,船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周凡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