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要多久,你才能開無人駕駛汽車?
無人駕駛汽車面臨的根本挑戰其實是一種“人車博弈”:車要讀懂“人心”,可人心最善變,具有極大的隨意性,兩者間的較量會不斷升級,永無止境。而無人駕駛汽車在投入市場初期,極可能處于“弱勢”,遭到人類的嘲笑和厭惡。
責任編輯:聶寒非
2018年3月19日晚間10時許,一輛Uber無人駕駛車輛在亞利桑那州的坦佩市撞到一位女性行人致其死亡。華爾街日報稱,這是已知的首例無人駕駛汽車致使行人死亡的事故。
(本文首發于2018年3月29日《南方周末》)
無人駕駛汽車面臨的根本挑戰其實是一種“人車博弈”:車要讀懂“人心”,可人心最善變,具有極大的隨意性,兩者間的較量會不斷升級,永無止境。而無人駕駛汽車在投入市場初期,極可能處于“弱勢”,遭到人類的嘲笑和厭惡。
美國時間2018年3月19日晚10時,一名行人在亞利桑那州遭遇車禍身亡。肇事車是一輛Uber無人駕駛汽車,當時正處于自動駕駛模式。這是全球首樁無人駕駛汽車致行人死亡事件,一時間引起軒然大波。
無人駕駛汽車從概念到路測,已跨越半個多世紀。其間,無人駕駛技術一路突飛猛進,取得長足進步,而人們對于這一充滿未來感的新技術的態度,卻呈現一波曲線,從最初的新鮮好奇,到后來的全民熱議,再到今天的兵家必爭與質疑排斥并存,可謂耐人尋味。
都說無人駕駛技術是汽車發展的未來,那么其商業化之路究竟還有多遠?
黑鍋
背還是不背?
一旦發生車禍,人們的心理天平往往傾向于事故中的受害者,例如此次Uber事件中的伊蓮·赫茲伯格。因此,新聞一經報道,輿論的最初反應是這樣的:
許多人,尤其是對無人駕駛汽車持保留意見的人,批評之前媒體和各大制造商對自動駕駛技術過度“吹捧”,稱其“視覺”水平遠超人類駕駛員,將各種高端攝像頭、雷達的性能夸得天花亂墜,而事實證明,我們被騙了!
可沒過兩天,隨著更多細節的披露,真相似乎并非如此。
根據錄像,當時Uber無人車以每小時40英里的速度由南向北行駛,赫茲伯格突然從陰影中闖入車行道,由西向東橫穿馬路,沒有走人行橫道。
用警方的話說,“很顯然,像她這樣從陰影區突然出現的情況,無論是人為駕駛還是自動駕駛,碰撞都不可避免”。言下之意,事
登錄后獲取更多權限
網絡編輯:zero